哪些人群容易患上肺栓塞呢
肺栓塞的发生与多种人群相关,高龄人群因血液流变学改变等致风险高,需定期体检适度活动;长期制动或卧床人群因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致肺栓塞,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有基础疾病人群中,恶性肿瘤患者因促凝物质等风险高,需监测凝血并配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心房颤动等易致血栓,要遵医嘱治疗,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等风险高,要控血糖保血管;妊娠及产褥期女性因激素等变化风险高,要适当活动;肥胖人群因血液黏稠等风险高,要控体重促循环。
一、高龄人群
1.原因分析: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且高龄人群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肺栓塞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例如,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肺栓塞的发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
2.温馨提示:高龄人群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自身血液循环情况,如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日常生活中要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家属应协助老人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回流,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
二、长期制动或卧床人群
1.原因分析:长期制动或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内,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就会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发肺栓塞。比如,大型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恢复,此时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据统计,下肢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可达一定比例。
2.温馨提示:对于因疾病或术后需要卧床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如按摩下肢肌肉、进行足踝的屈伸运动等。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1.恶性肿瘤患者
原因分析:恶性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同时肿瘤患者常处于营养不良、高凝状态,并且部分肿瘤治疗手段也会增加血液的高凝倾向,使得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升高。例如,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温馨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性治疗等,患者自身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2.心血管疾病患者
原因分析:患有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受损等因素也会促进血栓形成,这些血栓脱落后都可能导致肺栓塞。比如,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比正常人高数倍。
温馨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病情。定期复查,关注心脏功能和凝血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3.糖尿病患者
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情况,容易并发血管病变,使得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进而易引发肺栓塞。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血糖稳定。注意保护血管,定期检查血管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下肢受伤等情况,预防血栓形成。
四、妊娠及产褥期女性
1.原因分析: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血栓。产褥期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也存在血液高凝及静脉回流相对缓慢等情况,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显示妊娠和产褥期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非妊娠女性明显升高。
2.温馨提示:妊娠及产褥期女性要注意适当活动,可进行下肢的伸展运动等。家属要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产后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同时要密切观察自身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异常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五、肥胖人群
1.原因分析: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含量高,会影响血液的脂质代谢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肥胖也会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较高的肥胖人群肺栓塞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温馨提示: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在饮食上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