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炎什么症状
小儿胃炎有常见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有消化道出血、全身感染等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包括饮食、感染、药物等,若出现频繁呕吐致脱水、腹痛剧烈难缓、持续发热不退、呕血黑便量大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腹痛:是小儿胃炎较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不同年龄小儿表述腹痛的方式有所不同,年幼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大一点的儿童能较准确描述腹痛情况。其发生机制与胃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胃平滑肌痉挛或炎症刺激神经有关。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炎症持续刺激胃黏膜,可导致反复腹痛。
2.恶心、呕吐:小儿胃炎时,胃蠕动功能紊乱,胃内容物易反流,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带有胆汁。如果是感染性胃炎,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刺激胃肠道,更易引发恶心、呕吐。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胃炎,常先出现呕吐症状,然后才出现腹泻等表现。
3.食欲减退:由于胃黏膜炎症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小儿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缺乏兴趣。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胃的消化酶分泌及活性受到一定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减弱,使小儿进食意愿降低。
(二)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1.婴幼儿:婴幼儿患胃炎时,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哭闹、拒食外,还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腹痛等不适,主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来体现,如频繁扭动身体、睡眠不安稳等。而且婴幼儿胃炎多与喂养不当、感染等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导致的胃炎可能还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相对能较清楚表述症状,除了上述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外,可能会明确诉说上腹部疼痛,疼痛有一定规律性,部分儿童可能与进食相关,如进食后疼痛加重或缓解等情况。
二、伴随症状
(一)消化道出血相关表现
少数小儿胃炎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呕血时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质,黑便则是大便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胃黏膜出血后,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及肠道消化,血红蛋白被分解,从而出现相应颜色改变。如果出血较多,小儿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贫血及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二)全身感染症状
若胃炎是由细菌等感染引起,小儿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如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同时,可能出现精神差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部分儿童可能在感染初期出现短暂发热,然后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三、诱发因素及相关情况
(一)饮食因素
1.不合理饮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炎。另外,暴饮暴食,使胃在短时间内承受过多食物,胃的消化负担加重,也容易引起胃炎。比如有些儿童经常大量食用甜食,导致胃酸分泌过多,长期下去可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小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蛋白过敏,摄入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后,可引起胃黏膜的过敏反应,出现胃炎相关症状。
(二)感染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儿童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在胃内定植,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引起胃黏膜炎症。有研究表明,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比如家长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通过亲吻儿童、共用餐具等方式将细菌传染给儿童。
2.其他病原体感染: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也可引起小儿胃炎。例如,夏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感染后易出现急性胃炎,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发生。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等的损伤。
四、需要警惕的情况
如果小儿出现频繁呕吐且呕吐物量大,导致脱水表现,如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或者腹痛剧烈难以缓解、持续发热不退、呕血或黑便量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胃炎病情较重,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例如,大量呕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小儿生命,必须立即进行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