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怎么办
股骨粗隆间骨折需进行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牵引、保守支具固定)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分术后早期、中期、后期;还需预防及处理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跌倒时髋部着地等情况,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不同。
2.体格检查:检查受伤髋部有无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等,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Evans分型等),Evans分型有助于判断骨折的稳定性,Ⅰ型骨折稳定性较好,Ⅴ型骨折稳定性差。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需进一步明确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可进行CT及MRI检查,CT能更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MRI可了解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情况。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牵引时间一般为8-12周,但牵引期间需注意预防牵引相关并发症,如皮肤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对于老年患者,长期牵引可能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需加强护理,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下肢肌肉收缩锻炼。
保守支具固定:对于部分稳定性骨折可采用支具固定,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适用于大部分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螺钉和钢板的固定作用,利用杠杆原理将骨折端加压,促进骨折愈合。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对于不稳定骨折可能固定效果不佳。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其防旋能力强,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减少骨折端的旋转及短缩移位。手术创伤相对DHS稍大,但固定效果更可靠。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全身情况差、骨折不稳定且预计骨折愈合困难或康复后生活质量差的患者,可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可能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三、康复治疗
1.术后早期康复: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进行足趾屈伸活动等,一般术后1-2天即可开始。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假体脱位等情况。
2.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髋关节屈伸、外展等被动或主动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操作。一般术后2-3周可开始坐起等训练,坐起时要注意保护腰部及髋部。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进行步态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训练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避免因康复训练不当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等原因,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使用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方法,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药物预防。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要及时进行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后根据情况采取抗凝等治疗措施。
2.肺部感染: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不清或咳嗽无力的患者,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必要时进行吸痰等操作。
3.压疮:由于长期卧床,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一旦发生压疮,要根据压疮的分期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早期压疮可通过加强护理、局部减压等促进愈合,严重压疮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4.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通畅(若有留置尿管),定期更换尿管等,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