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怎么检查
间质性肺炎的诊断需综合影像学、肺功能、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等检查。胸部X线可初步筛查但对早期等可能不敏感;胸部HRCT是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病变;肺功能检查有通气和弥散功能检查,分别检测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血常规、生化指标、自身抗体检测)及肺泡灌洗液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经支气管肺活检(取材有限)和外科肺活检(能明确病理等但有创风险)。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间质性肺炎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肺部纹理增多、紊乱、网织状阴影等异常表现,但对于早期或轻度病变可能不够敏感,难以清晰显示细微的肺间质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胸部X线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长期吸烟者肺部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改变,会干扰间质性肺炎的判断。
2.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它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间质的病变情况,如网格状影、蜂窝肺、磨玻璃影等特征性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的HRCT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间质性肺炎的HRCT表现与成人有差异,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对于有吸烟史或患有其他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HRCT也能帮助区分间质性肺炎与其他肺部病变。通过HRCT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病变的范围、程度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查:可检测患者的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EV?/FVC比值等指标。间质性肺炎患者常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VC降低、FEV?/FVC比值正常或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肺功能正常值不同,儿童的肺功能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需要参考相应年龄段的正常范围来判断;对于患有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心肺交互作用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2.弥散功能检查:主要检测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的比值(DLco/VA)。间质性肺炎会导致肺弥散功能下降,DLco降低。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等生活方式的患者,弥散功能下降可能更为明显,同时有肺部基础病史的患者弥散功能改变也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部分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异常,但一般不具有特异性。例如,合并感染时可能会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注意区分。
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对于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及是否存在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等有意义。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间质性肺炎相关检查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因为间质性肺炎的治疗可能会涉及一些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相关的间质性肺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自身抗体检测很重要,常见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可能会有异常。不同性别、年龄的自身抗体正常参考值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通过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间质性肺炎的病因。
2.肺泡灌洗液检查: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可检测其中的细胞成分、炎症介质等。对于鉴别间质性肺炎的类型有一定帮助,如细胞性间质性肺炎与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在肺泡灌洗液的细胞组成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在进行肺泡灌洗检查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要评估操作风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1.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通过支气管镜获取小块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一些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取材可能有限,对于病变较局限或重度纤维化的情况可能难以获取足够的组织。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进行TBLB时,需要评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儿童进行该检查时需要特别谨慎,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
2.外科肺活检(SLB):包括开胸肺活检、胸腔镜肺活检等,能获取较多的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明确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但该检查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