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些基本常识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疾病,发病机制有经血逆流种植等学说;临床表现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及特殊部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血清学检查及腹腔镜;治疗分个体化药物和手术治疗;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了解其常识对早诊早治很重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即经期时子宫内膜碎屑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继而增殖、侵袭、炎症反应等,逐渐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还涉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调节异常学说等,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机体对异位内膜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促使异位内膜生长。
二、临床表现
1.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痛,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加重。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可能的机制包括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与运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损伤生殖系统、异位内膜组织分泌的一些因子干扰排卵和黄体功能等。
3.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这与异位内膜影响了子宫的正常肌层收缩、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4.其他特殊部位的症状:如果异位内膜种植在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种植在膀胱,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种植在腹壁切口等部位,可在相应部位出现周期性疼痛、结节或包块。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囊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提高对小病灶的检出率。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症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诊断价值较大,能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血清学检查:CA125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在200U/mL以下,在诊断上对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监测疗效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良性妇科疾病如盆腔炎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对轻度的病变进行治疗。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治疗方式选择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等作用,使异位内膜萎缩)、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并萎缩)、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使异位内膜萎缩,常用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前缩小病灶或术后预防复发,但长期使用可导致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一般使用不超过6个月)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情况。手术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保留生育功能,仅切除异位病灶,保留子宫和双侧或一侧卵巢)、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异位病灶,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和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病灶)。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影响生育,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助孕技术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老年女性: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若症状较轻,可采用药物对症治疗;若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等。
3.有家族史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了解其基本常识对于早期发现、诊断和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