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包括X线、CT、MRI,按Schatzker分型。治疗分非手术(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用石膏等固定)和手术(明显移位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康复分早期(关节活动度与肌肉收缩训练)、中期(渐进性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后期(平衡和步态训练)。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儿童防影响骨骺,老年防血栓等,女性调心理等,有基础病者控基础病。
一、胫骨平台骨折的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是胫骨平台骨折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能显示骨折线以及平台的大致形态。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方向、关节面的塌陷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半月板等损伤,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
2.骨折分型:
根据Schatzker分型:分为六型,不同分型对应不同的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例如Ⅰ型为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Ⅱ型为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压缩骨折等,不同分型的骨折在治疗策略上有所差异。
二、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Ⅰ型等,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石膏或支具外固定,需将膝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SchatzkerⅡ-Ⅵ型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可能还需要结合植骨等操作。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术后早期,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等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粘连。可以采用被动活动的方式,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关节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肌肉收缩训练: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患者可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每次持续数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渐进性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训练,可以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辅助进行,同时配合主动的膝关节屈伸练习,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功能。
肌力训练: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抗阻肌力训练,可使用沙袋等进行抗阻练习,增强肌肉力量,为膝关节的稳定提供支持。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平衡和步态训练: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如单腿站立等,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然后进行步态训练,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可在平坦地面及不同地形上进行训练,确保行走的平稳和协调。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胫骨平台骨折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尽量避免影响骨骺的正常发育。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监督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但要避免过度强迫儿童进行训练,以免影响骨骼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可适当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的营养物质,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的生理特点,如在术后康复时,要注意心理状态的调整,避免因骨折带来的身体形象改变等因素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康复进程。同时,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因过度训练等导致膝关节损伤加重。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和伤口恢复;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保障手术和康复过程的安全。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