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是吸入异物进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炎症反应,发病机制包括物理性刺激、化学性损伤、继发感染;危险因素有年龄(婴幼儿吞咽反射未熟、老年人吞咽功能减退等)、生活方式(饮酒过量、昏迷或意识障碍)、疾病(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疾病);临床表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痰液检查;预防需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如正确喂养婴幼儿、调整老年人饮食等措施,还要调整生活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减少误吸风险。
一、吸入性肺炎的定义
吸入性肺炎是指吸入异物(如口咽部分泌物、食物、胃内容物等)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物理性刺激:吸入的异物直接刺激气道和肺泡,导致气道黏膜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等,使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例如,固体食物颗粒吸入后,会机械性阻塞小气道,影响气体交换。
化学性损伤:胃酸等胃内容物吸入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损伤气道和肺泡上皮细胞,引发化学性肺炎。胃酸的pH值较低,会破坏气道的防御屏障,导致炎症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继发感染:吸入物可携带细菌等病原体,引发肺部的感染性炎症。比如,口腔中的细菌随分泌物被吸入后,在肺部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三、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的吞咽反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出现呛奶情况,从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喂养姿势不当、奶嘴流量不合适等都可能导致婴幼儿呛奶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
老年人:老年人的吞咽功能减退,口腔及咽喉部的感觉和反射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误吸。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等,导致咳嗽反射减弱,进一步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病几率。
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过量:大量饮酒后,人体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会受到抑制,容易发生误吸。例如,醉酒状态下,口腔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容易被吸入气道。
昏迷或意识障碍患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导致昏迷的患者,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容易吸入肺部,是吸入性肺炎的高危人群。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可影响吞咽功能,导致食物或分泌物难以正常吞咽而被吸入。
胃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容易反流至食管上端,被误吸入气道;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也容易发生反流物吸入。
四、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可为刺激性咳嗽,咳出吸入的异物成分相关的痰液,如误吸胃内容物后,痰液可能带有酸味。
呼吸困难:根据吸入异物的量和部位不同,呼吸困难的程度有所差异。少量吸入时,可能仅有轻微的气促;大量吸入时,可迅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发绀等。
发热:如果发生继发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
体征
肺部体征:可闻及湿啰音,病变部位可出现呼吸音减弱等情况。如果是大叶性吸入性肺炎,可出现相应肺叶的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等。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片状浸润影等异常改变,对于判断肺部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重要价值。胸部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吸入性肺炎以及与其他肺部疾病相鉴别。例如,可发现肺部的斑片状阴影、实变影等,对于误吸的小颗粒异物也可能有一定的显示。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误吸的相关病史,如呛奶、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这对于诊断吸入性肺炎非常关键。例如,明确患者是否在进食过程中发生呛咳后出现肺部症状,或者是否有昏迷状态下发生误吸的情况。
痰液检查:如果患者能够咳出痰液,进行痰液的微生物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指导治疗。
六、预防措施
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
婴幼儿:喂养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如抱起婴儿呈45度倾斜位喂奶,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可竖抱拍背排出胃内空气。选择合适的奶嘴,避免奶嘴流量过大导致呛奶。
老年人: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老年人,饮食应调整为糊状或泥状等易吞咽的食物,进食时应缓慢,必要时可给予鼻饲饮食。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改善吞咽功能。
昏迷患者: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可考虑放置胃管进行鼻饲,减少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在进食时应避免饮酒。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如使用抑酸药物等,减少胃酸反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