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其常见致病菌因社区或医院获得性及不同人群而有差异,感染途径包括空气吸入、血行传播、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胸部X线或CT、血常规、痰涂片及培养、血液培养等;治疗包括抗感染及对症支持;预防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危险因素、疫苗接种等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
一、定义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细菌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邻近感染部位蔓延等途径侵入肺部引发炎症反应。
二、病因
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而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基础疾病状况等因素会影响致病菌的种类。例如,儿童细菌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对多见;老年人或有基础肺部疾病、长期住院等情况的患者,感染耐药菌的风险增加。
感染途径
空气吸入:健康人吸入含有致病菌的飞沫等可能导致感染,比如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通过呼吸接触到带有细菌的气溶胶而引发肺炎。
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起肺炎,这种情况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更易发生。
邻近感染部位蔓延:如纵隔感染、膈下脓肿等邻近肺部的感染病灶,可直接蔓延至肺部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但也有部分患者(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热不典型,可能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等原因,发热特点与成人不同。
咳嗽、咳痰: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咳痰,痰液性状因致病菌不同而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痰液可呈铁锈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痰液多为绿色脓痰等。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严重者可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
胸痛: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重。
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肺部湿啰音,若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支气管呼吸音等。
四、诊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可见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等炎症表现;胸部CT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更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有无胸腔积液等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肺炎在影像学上可能更易出现肺纹理增粗、小片状阴影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但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
痰涂片及痰培养:痰涂片可初步观察细菌形态,痰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但痰标本可能存在污染,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血液培养:对于病情较重、怀疑血行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血液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若血液培养阳性,可确诊病原菌。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选用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时,可考虑使用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不恰当使用退热药物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氧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缺氧表现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纠正缺氧状态。
化痰:使用祛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六、预防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通过户外活动、适当的体育游戏等增强体质;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
避免危险因素:避免接触污染空气、吸烟环境等,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在流感流行季节等特殊时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诊,降低发生细菌性肺炎的风险。
疫苗接种: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可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肺炎。不同年龄段接种疫苗的种类和程序有所不同,儿童可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等,成年人根据自身情况可接种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