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方法
髋臼骨折的治疗与康复包括多方面内容:治疗上,牵引治疗分皮肤牵引(适用于特定人群,对皮肤有要求)和骨牵引(适用于多数移位明显的患者,儿童使用需防骨骺损伤);患者需严格卧床并保持正确体位,同时预防压疮等并发症;药物治疗涵盖止痛、促进骨折愈合和抗凝药物,不同药物有不同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26周,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进行部分负重和平衡训练)三个阶段,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训练有不同要求。此外,还有支具(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稳定性好的患者)和石膏(适用于需严格固定的患者)两种固定方式,使用时也需针对不同人群关注不同问题。
一、牵引治疗
1.皮肤牵引:通过粘贴在皮肤上的胶布或牵引带,利用重锤等装置对肢体施加牵引力。适用于骨折早期、移位不明显且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骨牵引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皮肤条件尚可但不能承受较大创伤的人群。对于患有皮肤疾病或皮肤过敏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以免引起皮肤损伤和感染。牵引重量一般较轻,以避免皮肤受压过度。
2.骨牵引:通过在骨骼上钻入钢针或螺纹钉,如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处,连接牵引装置进行牵引。能提供更稳定、更强大的牵引力,适用于大多数髋臼骨折患者,特别是骨折移位明显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骨骺,影响骨骼发育。在牵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同时定期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以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二、卧床休息
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要求仰卧位,患侧下肢轻度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避免骨折移位。卧床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对于老年人、肥胖人群或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适用于大多数髋臼骨折患者,但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慎用,以免加重胃肠道不适。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较强,但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等风险,一般用于疼痛剧烈且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对于老年人、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呼吸情况。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一些药物可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这类药物可用于各年龄段的髋臼骨折患者,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
3.抗凝药物: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年龄较大、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但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其他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在骨折后的12周内,主要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的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此阶段无论年龄大小,患者都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骨折部位受力。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训练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病情加重。
2.中期康复:一般在骨折后的26周,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如髋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避免粗暴操作导致骨折移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关节软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防止摔倒。
3.后期康复:骨折6周以后,根据X线等检查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可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和平衡训练。对于身体状况较好、年轻的患者,可适当加快康复进程;而对于年龄较大、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要延长康复时间,逐渐增加负重,防止再次骨折。
五、支具或石膏固定
1.支具固定:具有可调节性和透气性好的优点,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骨折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对于肥胖患者,需选择合适尺寸的支具,以确保固定效果。在使用支具期间,要定期检查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固定失效。
2.石膏固定:固定效果确切,能限制髋关节的活动。适用于骨折需要严格固定的患者。但石膏固定后肢体活动受限,皮肤容易出汗导致瘙痒、压疮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石膏内有无异常气味和分泌物,防止皮肤感染。老年人使用石膏固定时,由于肢体血液循环较差,更要密切关注肢体的血运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