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病人应如何治疗
肺栓塞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与监测,需让患者卧床休息并监测相关指标;抗凝治疗常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疗程至少3-6个月;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且无禁忌证者,需注意禁忌证;介入治疗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等方法;手术治疗包括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肺移植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各有特殊要求,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一般处理与监测
1.卧床休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周,减少活动以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栓子再次脱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舒适度和持续时间可能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关注其卧床期间的肢体循环等情况。
2.呼吸循环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需要更频繁地监测。例如,患有冠心病的肺栓塞患者,其心率和血压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的波动,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普通肝素通过静脉给药,起效快,但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一般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关注血小板计数;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不同年龄的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剂量调整,比如儿童肺栓塞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计算剂量;老年患者可能因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影响药物代谢,需要更密切监测INR等指标。
2.抗凝疗程:一般来说,抗凝治疗的疗程至少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生的肺栓塞且无明确诱因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而对于有明确诱因(如创伤、手术等)的患者,疗程可能相对较短,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评估,如是否存在复发风险等。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的出血风险相对增加,需要谨慎评估;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溶栓也需权衡利弊。
2.禁忌证:有活动性内出血、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等情况的患者禁忌溶栓。在考虑溶栓治疗时,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是否有脑出血病史等。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不适于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去除部分血栓,改善肺循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等进行精准操作,对于不同年龄和血管条件的患者,操作的难度和风险可能不同,比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2.肺动脉血栓栓塞术:对于一些严重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栓塞术,但该操作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该手术需要在专业的中心进行,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可能不同,比如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时间较长且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2.肺移植:对于病情极重、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可能考虑肺移植,但这是一种非常末期的治疗手段,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等。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肺栓塞: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在使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时要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积极寻找儿童肺栓塞的诱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2.老年肺栓塞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基础疾病的协同管理。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出血风险更高;在进行溶栓等有创操作时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3.女性肺栓塞患者: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发生肺栓塞时,治疗需格外谨慎。如妊娠期间发生肺栓塞,抗凝药物的选择要兼顾胎儿安全,华法林在妊娠早期可能有致畸风险,而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但使用时也需监测;哺乳期使用抗凝药物也需要考虑药物是否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