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有什么区别
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等致中青年男性发病,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有相应表现,诊断需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抗生素等;慢性病因复杂,有排尿、疼痛等症状,检查及诊断鉴别有特点,治疗有一般、药物、物理等,还有不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1.急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多由尿道上行感染引起,如经尿道器械操作。发病较急,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因过度劳累、受寒、酗酒、纵欲过度等诱因促使发病。
2.慢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反应异常等有关。发病相对缓慢,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前列腺炎
全身症状:突发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乏力、虚弱、厌食、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部、下腹、腹股沟、大腿等部位;尿频、尿急、尿痛明显,排尿时尿道灼热感,还可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部分患者可出现附睾炎。
2.慢性前列腺炎
排尿症状:尿频、尿急、尿不尽、尿道灼热感,排尿后或大便时尿道口可有白色分泌物溢出,即滴白现象。
疼痛症状:骨盆区域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下腹、耻骨上区、腰骶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
性功能及生育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遗精、射精痛等性功能障碍表现,对生育可能有一定影响,如精液质量异常等,但相对急性前列腺炎影响较小。
精神神经症状:可出现头昏、头胀、乏力、疲惫、失眠、情绪低落、疑虑焦躁等精神神经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1.急性前列腺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前列腺液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稍增大,结构不清,但急性期一般不建议做前列腺按摩,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2.慢性前列腺炎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大多无细菌生长;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但有时可见镜下血尿。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匀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组织的病变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急性前列腺炎:根据典型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结合血常规、前列腺液检查等不难诊断。需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鉴别,急性肾盂肾炎主要表现为腰痛、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白细胞等,而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前列腺局部的炎症表现。
2.慢性前列腺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前列腺液检查等进行诊断。需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慢性膀胱炎等鉴别,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前列腺癌可通过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等进行鉴别;慢性膀胱炎主要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检查可见较多红细胞、白细胞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受寒、酗酒、纵欲过度等。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为1~2周。
对症治疗:如高热给予退热治疗,排尿困难可进行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等。
2.慢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骑车、久坐,规律性生活,忌酒及辛辣食物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若为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缓解疼痛和排尿症状)、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物理治疗:可采用前列腺按摩、热水坐浴、微波等物理方法,促进前列腺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消退,但需注意急性前列腺炎时禁忌前列腺按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男性:老年男性患前列腺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排尿情况等,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时需考虑老年男性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青少年男性:青少年患急性前列腺炎时需积极治疗,以免转为慢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前列腺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3.妊娠期女性的伴侣:若男性患有前列腺炎,尤其是细菌性前列腺炎,在性生活时需注意防护,如使用安全套等,以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女性,影响妊娠期女性及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