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和腓骨部位的骨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少年及从事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人群风险高,常见病因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原则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稳定性骨折,用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和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胫腓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和腓骨部位的骨折。胫骨是小腿内侧的长骨,是承重的主要骨骼;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较细,主要起辅助稳定和肌肉附着的作用。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青少年相对更易出现此类骨折,这与青少年活动较为活跃且骨骼韧性相对较好但强度不足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在发生概率上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从事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
二、常见病因
1.直接暴力:多因重物撞击、车轮碾压、车祸等直接作用于胫腓骨部位导致骨折,这种情况下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性,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比如交通事故中下肢被撞击可能直接引发胫腓骨骨折,受伤部位局部可见明显的肿胀、畸形等表现,由于暴力直接作用,软组织损伤往往较严重,影响局部血运。
2.间接暴力:如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力量上传传导至胫腓骨引发骨折;或者在行走时不慎滑倒,膝关节处于内翻或外翻位时也可导致胫腓骨骨折,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软组织损伤相对直接暴力往往相对轻一些,但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低能量的间接暴力也发生胫腓骨骨折,需特别注意其活动情况及是否有异常表现。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肤可能有瘀斑,骨折处明显畸形,可触及骨擦感或听到骨擦音,患者往往无法正常站立或行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下肢不敢活动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机体反应和受伤机制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的骨膜相对较厚,骨折后畸形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疼痛等表现可能较为突出。
2.全身症状:严重的胫腓骨骨折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全身表现,尤其是多发骨折或骨折程度较重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骨折后全身反应可能相对更复杂,需综合评估整体状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情况,包括肿胀、畸形等;触诊检查骨折处的压痛、骨擦感等;同时检查下肢的活动度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胫腓骨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胫腓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斜形、粉碎性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对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可初步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胫腓骨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的位置以及关节面的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当骨折累及胫腓关节或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时,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T检查的必要性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儿童患者需谨慎选择辐射剂量合适的检查方式。
MRI检查:一般在怀疑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等)时考虑进行MRI检查,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的情况,但在胫腓骨骨折的常规诊断中并非首选,不过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伴有复杂软组织损伤的骨折等,MRI能提供重要信息,不同年龄患者的软组织特点不同,MRI检查的表现也会有相应差异。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的方法,固定时间一般需要6-8周左右,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等,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固定要求和复查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骨骼生长潜力大,固定相对更要关注位置和生长影响,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固定的舒适度和避免并发症。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开放性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端的解剖复位,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手术治疗后也需要进行康复护理等,不同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考虑到其生长发育因素,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和固定材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