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病毒性肺炎感染
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侵入呼吸道及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病原体有多种,通过飞沫等传播,发病机制涉及病毒复制致细胞损伤及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及体征,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需特殊注意。
一、病毒性肺炎感染的定义
病毒性肺炎感染是由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及肺泡上皮细胞引起的肺部炎症,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
二、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常见病原体: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种类较多,如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如新型冠状病毒等)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等黏膜而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接触了被腺病毒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再用手触摸口鼻,就可能引发感染。
三、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然后侵入肺实质。病毒的增殖可引起宿主细胞损伤,一方面直接导致受感染细胞的功能障碍或死亡,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炎症反应。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会引发肺部的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肺泡和间质出现炎症改变,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四、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一般起病较急,初期多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咳痰(可为少量白痰等)、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比如,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患儿,可能出现喘息、气促等表现;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部分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体征表现:可出现肺部啰音等体征,严重时可能有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例如,病情较重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在肺部听诊时可闻及干湿啰音。
五、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有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等表现,如流感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液等)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这是明确病毒性肺炎病原体的重要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特定病毒的核酸。例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若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如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炎症阴影等改变,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在影像学上可能有不同特点。例如,病毒性肺炎的胸部CT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维生素等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毒种类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或临床应用中,如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循相关诊疗指南。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禁忌等);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分泌物等。在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病毒性肺炎后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如可能较快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加强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药物剂量。
孕妇:孕妇感染病毒性肺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要加强监测,在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病毒性肺炎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