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积性肺炎是怎么回事
坠积性肺炎是长期卧床等致肺底部充血淤血水肿引发的肺部炎症,常见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人群,发病与肺部血液循环、分泌物引流、重力因素等有关,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需体位调整、呼吸功能锻炼等,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坠积性肺炎的定义
坠积性肺炎是由于长期卧床等原因,导致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淤血、水肿等状态,进而引发的肺部炎症。它常见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老年人、术后患者等。
二、发病机制
1.肺部血液循环与分泌物引流:长期卧床时,人体肺部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尤其是肺底部的血液循环。同时,由于患者活动减少,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减弱,使得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这些分泌物容易在肺底部堆积,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
2.重力因素影响:重力作用使得肺底部更容易充血、淤血,肺部组织的防御功能相对降低。当有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时,更容易在肺底部引发炎症反应。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老年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包括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咳嗽反射减弱等,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例如,老年人长期卧床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呼吸道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
2.术后患者:术后患者由于身体虚弱、长期卧床休息,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尤其是一些大型手术患者,术后活动受限,更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比如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等原因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导致痰液积聚在肺部。
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像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等问题,容易出现误吸情况,且长期卧床,肺部分泌物引流不畅,从而增加坠积性肺炎的发病可能。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痰或黄色脓性痰。部分患者还会有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此外,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表现,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
2.体征表现:医生听诊时可闻及肺部湿啰音,严重时可能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有片状浸润阴影等炎症表现;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明确坠积性肺炎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痰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六、预防措施
1.体位调整: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通过振动促进肺部痰液排出。例如,帮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可减少肺底部淤血,利于痰液引流。
2.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深呼吸可增加肺部通气量,有效咳嗽能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对于卧床患者,可先让其深吸气,然后用力咳嗽,重复进行。
3.基础疾病管理:积极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要合理控制液体入量和使用改善心功能的药物;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减少呼吸道炎症反应。
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可能通过误吸进入肺部引发感染,良好的口腔卫生可减少这种风险。
七、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为常见的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需依据药敏结果确定。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对于咳嗽、咳痰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物改善症状。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感染。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护理不当加重患者的不适。
2.小儿患者:小儿发生坠积性肺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特别重视。小儿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治疗时要选择小儿适用的药物剂型和剂量,且护理上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小儿呼吸道分泌物,翻身拍背时要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调整力度,避免造成损伤。
3.术后患者:术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在治疗坠积性肺炎时,要兼顾术后恢复情况。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考虑到药物对手术切口愈合等的影响,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