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什么意思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致足部疼痛的畸形。足弓由跗骨、跖骨等砌合及足底组织构成,有缓冲震荡等作用。分先天性(多与遗传有关)和后天性(与肥胖、劳损、外伤等有关)。临床表现为足部外观异常、疼痛等,影响生活。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可采用足弓支撑垫等治疗,预防需儿童合理饮食、选合适鞋等,成人保持合适体重、正确处理外伤等。
一、足弓的结构及作用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足弓分为纵弓和横弓,纵弓又有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之分。足弓的主要作用是在行走、跳跃时缓冲震荡,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还能维持人体的平衡等。
二、扁平足的分类
1.先天性扁平足
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足弓发育异常导致。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足弓相关结构的形成,使得足弓从一开始就发育不良。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身体发育情况不同,先天性扁平足对其影响也有所差异。新生儿时期可能外观上不易察觉明显异常,但随着生长发育,可能逐渐出现足外翻等表现,影响其站立、行走的姿势和功能。
2.后天性扁平足
肥胖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足部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过度肥胖可能使足部肌肉、韧带等承受更大压力,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比如一些体重超标的儿童,在日常活动中足部受力不均衡,足弓支撑结构逐渐受损。
劳损因素:长期站立、行走或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易患后天性扁平足。例如职业需要长期站立的工作者(如教师、售货员等),足部长时间承受身体重量,足弓的韧带、肌腱等组织容易疲劳受损;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跑跳等运动,也会增加足部的劳损风险,导致足弓结构改变。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不同,像长期久坐少动的人群相对患病风险较低,但一旦开始大量运动等改变生活方式时,若不注意正确的运动姿势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对于有足部外伤史的人群,如足部曾受过骨折等损伤,若恢复不当,也可能引发扁平足。比如足部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康复训练,可能影响足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扁平足的发生。
三、扁平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1.临床表现
患者站立时足部外观异常,足弓低平或消失,足跟外翻,行走或站立时间长了会感到足部疼痛,尤其是足底内侧、足踝部等部位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如走路时脚步呈内八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扁平足可能影响其足部的正常发育和行走姿势,可能出现跑步速度减慢、容易疲劳等情况;成年人扁平足则可能在长时间活动后出现足部及下肢的不适,如小腿酸胀等。
2.对生活的影响
轻度扁平足可能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中重度扁平足会明显影响行走、运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例如严重扁平足患者可能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行走、跑步等运动,限制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等的能力。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影响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姿势异常等问题。
四、扁平足的诊断与评估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足部的外观,检查足弓的形态,比如用足印法来初步判断,让患者踩印在纸上,根据足印的形态判断足弓情况。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测试,如单足站立试验等,来评估足弓的功能。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体格检查的重点和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对于儿童会更关注其足部发育情况和对生长的影响;对于成年人则更注重对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估。
2.影像学检查
可能会借助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更准确地评估足弓的结构,如测量足弓角度等指标,以明确扁平足的严重程度等。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足部骨骼的排列等情况,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五、扁平足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扁平足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观察。对于有症状的扁平足,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足弓支撑垫来辅助维持足弓的形态,减轻足部压力;对于一些严重的扁平足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预防
儿童时期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足部正常发育;避免过早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足弓支撑和合适的鞋底弹性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儿童,可以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成年人要注意保持合适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footwear(footwear需选择具有良好足弓支撑、合适缓冲性能的鞋子),若有足部外伤等情况要及时正确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