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类,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早期急救、清创、预防感染和后续骨折处理,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开放性骨折的定义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类型,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创口可由刀伤、枪伤等直接暴力引起,也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肤或黏膜从内向外所致。
二、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类
1.Ⅰ度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创口小于1cm,且比较清洁,多因低能量暴力引起,如擦伤、挫伤等导致的骨折。
2.Ⅱ度开放性骨折:创口大于1cm,但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或皮肤撕脱,软组织损伤相对局限。
3.Ⅲ度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包括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损伤,甚至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创口污染严重,可分为Ⅲa、Ⅲb、Ⅲc三个亚型,Ⅲa是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创口污染重但有大块肌肉intact;Ⅲb是广泛软组织损伤伴皮肤缺损;Ⅲc是伴有大血管损伤需修复。
三、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1.骨折处有明显的疼痛、肿胀,受伤部位可见创口,创口内可能有骨折端外露。
2.可出现畸形,骨折端移位导致受伤肢体外形改变,如短缩、成角、旋转畸形等。
3.异常活动,在非关节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二)全身表现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可能导致大量失血,引起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同时,由于创口污染,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开放性骨折的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受伤部位,观察创口情况,检查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判断是否有血管、神经损伤等。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是诊断开放性骨折的基本检查方法。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或骨折合并复杂软组织损伤时,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
3.MRI检查: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损伤,如软组织损伤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合并韧带、肌腱损伤等。
五、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早期急救处理
1.首先要对创口进行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等方法,对于大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尽快转运患者。
2.对骨折部位进行简单的固定,避免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固定可使用夹板、树枝等简易固定物。
(二)清创术
1.尽早进行清创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关键步骤,一般要求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越早清创,感染的风险越低。清创时要彻底清除创口内的污染物、异物、坏死组织等,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2.根据骨折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污染较轻、受伤时间短的开放性骨折,可以尝试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但如果污染严重或受伤时间较长,可能先进行外固定或仅做清创处理,待后期再处理骨折。
(三)预防感染
1.应用抗生素:根据创口污染情况和可能感染的细菌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一般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创口分泌物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2.加强创口护理:定期换药,观察创口愈合情况,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四)骨折的后续处理
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在清创术后适当的时间进行骨折的确定性治疗,如骨折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等,促进骨折愈合。
六、不同人群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骨骼可塑性强,但开放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儿童皮肤娇嫩,创口护理要更加精细,防止感染。儿童的血管、神经相对较细,在处理骨折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同时,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医护人员要更加细心观察儿童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后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进行清创、手术等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确保治疗安全。
(三)女性
女性在开放性骨折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月经的可能影响。同时,女性可能更关注骨折对外观的影响,在骨折愈合后期的康复治疗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四)男性
男性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更倾向于高强度活动,开放性骨折后康复过程中要根据其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鼓励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同时,男性可能在受伤后对疼痛的耐受相对较高,但仍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