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的区别
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前列腺炎是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致急性炎症,有全身和局部症状,检查有直肠指诊、实验室及超声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良性疾病,有尿频、排尿困难等表现,检查有直肠指诊、实验室、超声及尿流率等,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及手术,老年和中青年男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急性前列腺炎
是前列腺非特异性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细菌等病原体经尿道上行感染引起,发病较急,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会影响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使前列腺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
2.前列腺增生
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会促使前列腺组织增生,一般50岁以上男性开始出现相关病理改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前列腺炎
全身症状:突然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局部症状:会阴部或耻骨上区疼痛不适,有坠胀感,可放射至腰部、下腹、腹股沟等部位;排尿异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这是由于前列腺急性炎症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刺激尿道引起。
2.前列腺增生
尿频:早期常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随着病情进展,白天也会出现尿频,这是因为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刺激膀胱三角区,使膀胱敏感性增高。
排尿困难:进行性排尿困难是主要症状,表现为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流无力、终末滴沥等,是由于增生的前列腺组织阻塞尿道,导致尿道阻力增加。
其他症状:长期排尿困难可导致膀胱结石、血尿、肾功能损害等,血尿是因为增生的前列腺表面血管扩张破裂出血,肾功能损害是由于长期排尿困难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三、检查方法
1.急性前列腺炎
直肠指诊:前列腺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升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时可有波动感,但急性期禁忌做前列腺按摩,以免引起感染扩散,这是因为按摩可能使病原体进入血液,导致感染播散。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前列腺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可轻度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
2.前列腺增生
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中央沟变浅或消失,通过指诊可初步判断前列腺大小,但不能精确测量体积。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了解有无血尿、感染等情况;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主要用于排除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时PSA可有轻度升高。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形态及内部结构,测定前列腺体积,还可观察膀胱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增多是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的重要指标之一。
尿流率检查:可以评估排尿功能,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排尿不畅,<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
四、治疗原则
1.急性前列腺炎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饮酒及食用辛辣食物,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尽快控制感染。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退热、止痛药物对症处理。
2.前列腺增生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α受体阻滞剂可以松弛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如出现反复尿潴留、血尿、膀胱结石、肾功能损害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需要密切关注排尿情况,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超声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久坐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加重排尿困难等症状。
2.中青年男性:急性前列腺炎在中青年男性中发病时要注意休息,遵循医生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按时用药,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或病情加重,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