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的ct表现
支气管肺炎的CT表现包括病灶分布有小叶分布(好发于两肺下叶、背段等,儿童及长期吸烟成年人易出现)和弥漫分布(病情重时两肺弥漫斑片影,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出现);病灶形态有边界模糊、密度不均且可见支气管气相的斑片状阴影(婴幼儿更明显,老年患者边缘更模糊)和直径几毫米至1厘米左右的小结节状阴影(免疫功能正常年轻患者相对局限,免疫抑制患者易增多增大);肺纹理有增粗(支气管周围及肺间质炎性浸润致纹理不清变粗,长期接触有害粉尘职业人群及孕妇并发肺炎时更明显)和紊乱(与病变区域炎性渗出、组织破坏等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炎时紊乱加剧);肺气肿表现有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细支气管炎症狭窄致气体潴留,儿童及长期支气管哮喘病史患者易出现)和全小叶型肺气肿(肺腺泡全部受累,全肺野低密度区,肺纹理变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并发肺炎时恶化);纵隔及肺门改变有肺门增大(多因肺门区淋巴结炎性肿大,儿童及结核杆菌感染时多见)和纵隔窗内血管及淋巴结有相应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接受胸部放疗患者可出现相应改变)
一、支气管肺炎的CT表现
(一)病灶分布
1.小叶分布:支气管肺炎主要累及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CT上多呈小叶中心性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好发于两肺下叶、背段等部位,这与肺部的解剖结构及重力因素有关,比如重力作用使得下肺叶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的炎性渗出。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支气管较细,更容易出现这种小叶范围的病变累及;而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成年人,也可能因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导致炎症沿小叶分布。
2.弥漫分布:病情较重时可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的斑片状阴影,累及多个肺小叶及肺段,这是因为炎症广泛扩散,病原体在肺部多个区域引起炎性反应。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并发支气管肺炎时,更容易出现这种弥漫分布的病灶,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局限炎症,使得病变迅速扩散。
(二)病灶形态
1.斑片状阴影:呈边界模糊的斑片状,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支气管气相,这是因为炎性渗出物填充肺泡及细支气管,而支气管内仍有空气通过形成气相。在婴幼儿中,由于其肺泡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炎性渗出导致的斑片状阴影可能更为明显且范围较易扩散;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因肺组织弹性减退等因素,斑片状阴影的边缘相对更模糊。
2.结节状阴影:部分患者可出现小结节状阴影,直径多在几毫米至1厘米左右,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引起肺泡壁及间质的反应性增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结节状阴影可能相对局限;而在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结节状阴影可能会增多增大,因为其免疫监视功能减弱,炎症反应的异常增生更易发生。
(三)肺纹理改变
1.增粗:肺纹理增粗模糊,是因为支气管周围及肺间质的炎性浸润导致纹理结构不清且变粗。对于长期接触有害粉尘的职业人群,本身肺纹理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增粗,当并发支气管肺炎时,这种增粗会更加明显;孕妇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肺循环增加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相对生理性的肺纹理增粗,若并发肺炎则会进一步加重增粗模糊的表现。
2.紊乱:肺纹理走行紊乱,与病变区域的炎性渗出、组织破坏等有关。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中,其本身肺纹理就存在紊乱情况,当合并支气管肺炎时,紊乱程度会加剧,因为基础的肺部疾病已经破坏了肺的正常结构,炎症的叠加使纹理紊乱更为显著。
(四)肺气肿表现
1.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在CT上表现为小叶中心部位的低密度区,多因细支气管炎症狭窄导致气体潴留。儿童在患支气管肺炎时,由于气道相对较细,更容易出现细支气管的炎性狭窄,从而引发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对于有长期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并发支气管肺炎时,更易因炎症导致细支气管狭窄,加重肺气肿表现。
2.全小叶型肺气肿:表现为肺腺泡全部受累,全肺野出现低密度区,肺纹理变细。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长期的慢性炎症损伤会逐渐导致全小叶型肺气肿,若此时并发支气管肺炎,会使肺气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炎症会加重肺组织的破坏和气体潴留。
(五)纵隔及肺门改变
1.肺门增大:部分患者可见肺门增大,多因肺门区淋巴结炎性肿大所致。对于儿童来说,肺部感染时肺门淋巴结炎较为常见,所以肺门增大的情况相对多见;在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中,肺门淋巴结增大的可能性也较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纵隔窗改变:纵隔内血管及淋巴结可能有相应改变,如纵隔淋巴结轻度肿大等。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支气管肺炎时,纵隔淋巴结可能因免疫反应而出现肿大;而对于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纵隔内组织可能因放疗损伤出现炎性改变,进而影响纵隔窗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