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乳腺炎有局部、全身及其他表现。局部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及肿块形成;全身表现有发热、寒战、全身乏力倦怠;其他表现包括哺乳期女性哺乳障碍及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一、局部表现
1.乳房红、肿、热、痛
红肿:炎症区域的乳房皮肤出现发红、肿胀的表现,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组织充血水肿所致。一般来说,感染部位的皮肤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明显发红,且肿胀范围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能仅为局部小范围的红肿,重者可累及整个乳房。
发热:患侧乳房局部温度升高,这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表现之一。炎症因子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局部及全身的体温变化,局部体温升高是炎症局部代谢加快、血流增加的结果。
疼痛:乳房疼痛较为明显,初期可能为胀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跳痛或刺痛等。疼痛是由于炎症刺激乳房的神经末梢引起,在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可加重疼痛,因为吸吮会刺激乳房的神经,进一步引发疼痛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疼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哺乳期女性由于需要频繁哺乳,疼痛对其生活和哺乳的影响更为直接;非哺乳期女性疼痛相对可能更易被察觉,但表现形式类似。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会使疼痛感觉加重,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机体的应激状态,进而影响对疼痛的感知。
2.肿块形成
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肿块,肿块的质地一般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肿块的形成是由于炎症区域的组织渗出、细胞浸润等导致局部组织增生、聚集。在哺乳期女性中,肿块可能出现在乳房的某一象限,多因乳汁淤积合并感染所致,乳汁淤积是形成肿块的重要诱因之一,若乳汁不能及时排出,就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并形成肿块;非哺乳期女性的肿块形成原因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乳腺病史的女性,如既往有乳腺增生等疾病,发生急性乳腺炎时肿块的表现可能与单纯急性乳腺炎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
二、全身表现
1.发热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但病情严重时也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更高。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全身性反应,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体温升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对发热更为敏感,体温快速升高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表现,需要密切关注;成年患者一般能较好地感知体温变化,但高热时也会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生活方式方面,发热时身体代谢加快,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水分补充,若患者生活方式中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水分摄入,可能会加重全身不适症状。
2.寒战
部分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可出现寒战,表现为全身发抖。这是由于细菌毒素等物质进入血液,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出现寒战。寒战的发生意味着感染可能较为严重,细菌毒素的释放较多。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寒战可能提示其机体的应激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加谨慎地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容易延误病情。
3.全身乏力、倦怠
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没有精神,倦怠感明显。这是因为机体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同时炎症反应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乏力、倦怠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等;成年患者则可能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等。从病史角度看,若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全身乏力、倦怠的症状可能会被放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其他表现
1.哺乳障碍
在哺乳期女性中,急性乳腺炎常导致哺乳障碍。患者可能因为乳房疼痛而不愿意哺乳,或者由于乳头受累(如乳头皲裂等)而无法正常哺乳。乳汁淤积是哺乳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乳汁淤积又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当婴儿不能有效吸吮乳汁时,乳汁在乳房内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加重乳腺炎的病情。对于哺乳期女性,应重视哺乳障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进乳汁排出,如通过按摩乳房、使用吸奶器等方法,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淋巴结肿大
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能出现肿大,伴有压痛。这是因为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腋窝淋巴结,炎症时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淋巴系统引起腋窝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和肿大。医生在检查时可触及腋窝处肿大的淋巴结,这有助于辅助诊断急性乳腺炎。不同个体的淋巴结肿大程度可能不同,一些患者可能淋巴结肿大较明显,而一些患者可能相对较轻。对于有乳腺癌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需要与乳腺癌转移等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