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肩袖损伤和肩周炎
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和诊断方法上均有差异,肩袖损伤多因外伤、退变等致特定方向损伤及活动受限,肩周炎与软组织退变、劳损等有关呈全方位受限,诊断均需综合多方面,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发病机制差异
肩袖损伤:多因外伤(如跌倒时上肢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突然上举)、肩袖组织退变等导致,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这些肌腱在肱骨头周围形成袖套样结构,损伤后会影响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例如,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肩袖组织发生退变,强度降低,更容易发生肩袖损伤,且有研究表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的人群,如运动员等,肩袖损伤风险也会增加。
肩周炎:又称为冻结肩,主要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肩部外伤后固定过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一般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病理过程包括炎症期、冻结期和解冻期,随着病程进展,肩关节周围组织逐渐粘连,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肩周炎,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且50岁左右人群高发,与该年龄段身体机能变化相关。
二、症状表现区别
疼痛特点
肩袖损伤:疼痛可位于肩部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处,疼痛在肩部活动时加重,尤其是上肢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时疼痛明显,休息时疼痛可能减轻,但部分患者夜间疼痛较为显著。例如,患者在尝试将手臂举过头顶拿东西时,会出现明显疼痛。
肩周炎:疼痛相对较为弥散,可累及整个肩部,疼痛程度一般不如肩袖损伤在特定动作时那么剧烈,但呈渐进性加重,夜间疼痛更为突出,可影响睡眠。疼痛可从较轻的隐痛逐渐发展为较剧烈的疼痛,而且随着病情进展,疼痛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活动受限情况
肩袖损伤:主要是特定方向的活动受限,如冈上肌损伤时,肩关节外展60°-120°范围出现疼痛和力量减弱,也就是所谓的“疼痛弧”现象;冈下肌和小圆肌损伤时,会影响肩关节的外旋功能;肩胛下肌损伤则影响肩关节的内旋功能。比如,患者可能无法顺利将手臂从身体侧面举起到水平位置。
肩周炎:是全方位的活动受限,包括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各个方向的活动均明显受限,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完成洗脸、梳头、穿衣等日常动作。例如,患者手臂很难摸到对侧肩部,背后的手也难以向上够到背部较高位置。
三、体征检查差异
肩袖损伤
压痛部位:可在肩峰下、肱骨大结节等处触及明显压痛,例如按压肱骨大结节时,患者会有明显痛感。
肌力测试:通过进行相应肌肉的肌力测试来判断,如冈上肌肌力测试,让患者外展肩关节,检查者给予阻力,若力量明显减弱则提示冈上肌损伤;冈下肌和小圆肌肌力测试可通过外旋肩关节并给予阻力来判断;肩胛下肌肌力测试则通过内旋肩关节并给予阻力来评估。
影像学检查:肩关节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部位、程度等情况,如能看到肌腱是否撕裂、撕裂的大小等。
肩周炎
压痛情况: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包括肩峰、喙突、结节间沟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压痛。
肩关节活动度检查: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会发现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活动度均明显减小。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能出现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表现,肩关节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挛缩等情况,但MRI检查对于肩周炎的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肩部病变,其典型表现是肩关节囊增厚等。
四、诊断方法综合比较
肩袖损伤: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如是否有外伤史、肩部过度使用情况等)、典型的症状表现(特定方向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压痛部位、肌力测试异常)以及影像学检查(MRI等)来综合诊断。例如,有明确外伤史,肩部特定方向活动时疼痛明显,体格检查发现相应肌肉肌力减弱,MRI显示肩袖肌腱撕裂,即可确诊肩袖损伤。
肩周炎:同样依据病史(如是否有肩部固定史、内分泌紊乱情况等)、症状(全方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广泛压痛、活动度明显减小)以及影像学检查来诊断。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可能导致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疾病相鉴别,如肩袖损伤、颈椎病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结合肩周炎的典型表现来确诊。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无论是肩袖损伤还是肩周炎,都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检查和诊断,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女性患者在考虑肩周炎时,要关注其内分泌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儿童相对较少出现肩袖损伤和肩周炎,但如果有肩部外伤等情况,也需要及时排查相关疾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优先采用无创或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