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5岁以上一般不推荐);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掌握六步洗手法)、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清洁消毒个人物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定期清扫消毒;避免接触患者,流行期间少去人群密集处,家庭成员患病要隔离;关注特殊人群,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加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接种疫苗
1.疫苗种类及作用:目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接种该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因手足口病患病风险相对降低,且疫苗对其他肠道病毒型别感染的保护作用有限,所以一般不推荐接种。
2.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前需确保儿童身体健康,无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过敏史等禁忌证。接种后要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手部卫生
勤洗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公共玩具等)。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如六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以确保将手部的病菌清洗干净。对于幼儿,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例如每天在进食前后、玩耍后等时刻提醒并协助洗手。
正确洗手步骤: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五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2.口腔卫生:儿童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在其进食后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清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黏膜的清洁,降低口腔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
3.个人物品清洁:要定期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被褥等个人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玩具可以用适量的消毒液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餐具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然后用开水烫洗或放入消毒柜进行消毒;被褥要经常晾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杀菌。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应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儿童感染的机会。尤其是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家庭等,更要注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对于患有手足口病儿童的家庭,通风更为重要,同时要对房间进行定期的空气消毒,可以使用空气消毒机或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消毒,但要注意消毒后要充分通风,避免儿童吸入消毒剂。
2.环境卫生清扫: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扫,保持地面、家具等的清洁。对于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的角落,如沙发缝隙、床底等,要定期进行清洁。可以使用湿布擦拭家具表面,用扫帚清扫地面等。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还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地面、墙壁等进行擦拭消毒,但要注意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和操作,避免对儿童造成伤害。
四、避免接触患者
1.远离患病儿童: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防护措施。同时,要避免儿童与已经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接触,因为肠道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接触患病儿童很容易被感染。
2.注意个人防护: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手足口病的,要注意与其他健康成员隔离。护理患病儿童的人员在接触儿童前后要及时洗手,更换衣物。患病儿童使用的物品要单独放置并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健康儿童,要尽量减少与患病儿童的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等行为,降低感染风险。
五、关注特殊人群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格外注意婴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严格按照上述的洗手、物品清洁、居住环境通风等要求进行护理。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发现婴幼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与其他儿童隔离,避免传播。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要更加注意预防手足口病。除了遵循上述的一般预防措施外,还应尽量减少与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额外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要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