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婴儿有没有佝偻病
佝偻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使生长骨骼生长板软骨不能正常矿化的营养性疾病,高发于婴儿。判断婴儿是否患佝偻病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临床表现上,初期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活动期头部、胸部、四肢有不同骨骼病变表现,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有骨骼畸形但无症状;病史及生活方式方面,要评估维生素D摄入、日照情况和生长速度;实验室检查中,血清25-(OH)D测定是可靠标准,还需检测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长骨X线判断。此外,早产儿、双胞胎等特殊人群更易患病需格外注意,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检查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佝偻病概述
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使得正在生长的骨骼生长板软骨不能正常矿化,造成骨骼病变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婴儿是佝偻病的高发人群,判断婴儿是否患有佝偻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二、临床表现判断
1.初期表现:多发生在3-6个月以内的婴儿。神经兴奋性增高是主要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但这些表现均无特异性,不能仅凭这些症状就确诊佝偻病。
2.活动期表现: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后部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像按压乒乓球的感觉;7-8个月时,可出现方颅,即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可延迟至2-3岁才闭合。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肋骨串珠,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鸡胸及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漏斗胸是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肋膈沟,即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横沟。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1岁左右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下肢可出现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畸形。
3.恢复期表现:经治疗及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表现: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鸡胸、漏斗胸、O形腿、X形腿等,但无任何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三、病史及生活方式评估
1.维生素D摄入情况:了解婴儿维生素D的摄入是否充足。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又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患佝偻病的风险会增加;人工喂养的婴儿,若配方奶摄入不足或未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也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
2.日照情况:婴儿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容易引发佝偻病。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日照时间短,婴儿患佝偻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3.生长速度: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若补充不及时,容易出现相对缺乏,增加患佝偻病的风险。早产儿、双胎儿等出生体重较低的婴儿,由于先天储备不足,生长速度又快,更易患佝偻病。
四、实验室检查判断
1.血清25-(OH)D测定:是最可靠的诊断标准。正常婴儿血清25-(OH)D水平应大于50nmol/L(20μg/L),若低于此值,提示维生素D缺乏。
2.血清钙、磷测定:佝偻病活动期血钙可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
3.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活动期可升高,但该指标缺乏特异性,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五、影像学检查判断
长骨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依据。活动期可见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严重时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恢复期时,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先天储备不足,生长速度快,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同时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
2.双胞胎或多胞胎婴儿:同样面临维生素D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并注意观察其是否有佝偻病的早期表现。
3.纯母乳喂养且母亲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母亲应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同时为婴儿及时补充维生素D。
4.患有某些疾病的婴儿: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增加佝偻病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类婴儿,除了补充维生素D和钙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判断婴儿是否患有佝偻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史、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怀疑婴儿患有佝偻病,应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