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怎么办才好
胫骨骨折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治疗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固定)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的不稳定性骨折等,常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分早期(术后1-6周,促进消肿、防肌肉萎缩等)、中期(术后6-12周,增加关节活动度等)、后期(术后12周以后,恢复正常功能);并发症有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关节僵硬等,预防需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措施,如保证骨折端稳定、及时清创抗感染、早期康复训练等。
一、胫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可能有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患者往往无法正常行走或站立。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可能畸形表现相对不典型,因儿童骨骼弹性较好;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后肿胀等表现可能更明显。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及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X线难以清晰显示的情况,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骨折信息,能发现细微骨折及骨折端的三维结构;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怀疑合并韧带、软组织损伤时使用,可帮助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等。
二、胫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儿童的一些青枝骨折,多可通过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来治疗。
具体措施:通过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及对位对线情况。固定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不同年龄患者固定时长可能不同,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固定时间可能短于成年人;老年人可能因愈合能力较弱,固定时间相对较长。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移位明显的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较大,影响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如采用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手术的选择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因素来决定。对于儿童胫骨骨折手术,需特别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骨骺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避免影响儿童下肢的正常生长。
三、胫骨骨折后的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康复目标:促进骨折部位消肿,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基础。
康复措施: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如小腿肌肉的绷紧和放松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同时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折愈合。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康复目标: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
康复措施:可逐渐增加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如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同时可进行扶拐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展速度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缓慢的康复进程,而儿童可能康复进展相对较快,但都要以骨折愈合良好为前提。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康复目标: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措施:进行全面的功能训练,包括步行训练、平衡训练、肌肉力量的强化训练等,使患肢能够恢复到接近正常的功能状态。例如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步态训练等,直到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及日常活动。
四、胫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1.常见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可能与骨折损伤程度、血液供应情况、患者年龄及全身健康状况等有关。例如严重的胫骨骨折可能损伤局部血液供应,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老年人本身愈合能力较弱,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相对较高。
感染:开放性骨折容易发生感染,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引发局部感染甚至骨髓炎。
关节僵硬:由于长期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2.预防措施
对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对于老年人等愈合能力较弱的人群,可适当补充营养,如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但需遵循医疗规范)。
对于感染:开放性骨折要及时彻底地清创,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关节僵硬:早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按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是预防关节僵硬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