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是什么意思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Ⅰ度、Ⅱ度、Ⅲ度(Ⅲ度又分ⅢA、ⅢB、ⅡIC),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创伤因素引起,局部有疼痛肿胀、皮肤破损骨折端外露,全身可现休克、发热等表现,治疗需早期清创、骨折固定、预防感染,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开放性骨折的定义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类型,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伤口使骨折断端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是与闭合性骨折的主要区别所在。例如,由于车祸导致小腿骨折,同时皮肤出现破损,骨折端通过破损的皮肤与外界相连,这种情况就属于开放性骨折。
二、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一)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类
1.I度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创口较小,通常不超过1cm,一般是由于较低能量的暴力引起,如轻度的擦伤导致的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程度相对较低。
2.II度开放性骨折:皮肤创口超过1cm,但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或碾挫,有一定程度的软组织损伤,但尚不属于严重的挫裂伤,污染程度相对I度有所增加。
3.III度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包括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污染严重。其中III度又可分为三个亚型:
IIIA:软组织损伤中等,创口超过10cm,有中度软组织损伤,但无广泛的肌肉坏死或需行肌筋膜间隔切开。
IIIB: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创口边缘不整齐,肌肉广泛坏死,常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污染严重。
IIIC:伴有大血管损伤,需要修复。
三、开放性骨折的成因
(一)创伤因素
1.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撞击、挤压等力量容易导致骨折,同时强大的外力作用常使皮肤破损,从而引发开放性骨折。例如,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的肢体容易受到严重的创伤,导致开放性骨折。
2.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撞击可造成骨折,并且往往伴有皮肤的破损,尤其是足部、臀部等部位着地时,容易发生开放性骨折。
3.重物砸伤:重物直接砸到身体某一部位,除了造成骨折外,还可能使皮肤破裂,导致开放性骨折,这种情况在工业作业场所较为常见。
四、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1.骨折处疼痛、肿胀: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及炎症反应等引起。
2.皮肤破损及骨折端外露:皮肤有破损口,骨折端可通过破损处看到或直接外露,这是开放性骨折区别于闭合性骨折的重要体征。
(二)全身表现
如果开放性骨折损伤严重,出血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休克的表现,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同时,由于伤口与外界相通,存在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五、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早期清创
尽快进行清创手术,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异物、坏死组织等,减少感染的机会。清创一般在受伤后的6-8小时内进行较为合适,但如果伤口污染较轻,时间可适当延长。
(二)骨折固定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方法,如外固定架固定、内固定等,以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三)预防感染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伤口的污染情况和可能感染的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要加强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感染迹象。
六、不同人群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的骨骼柔韧性较好,但骨质相对薄弱,开放性骨折时软组织损伤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有无感染症状,由于儿童新陈代谢快,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儿童骨折治疗的特殊原则,避免过度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后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骨折的治疗和恢复,增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在骨折固定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
(三)女性
女性在开放性骨折后的护理和康复中,要注意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影响恢复。同时,女性可能更关注骨折对外观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充分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四)男性
男性在从事一些高风险职业或活动时更容易发生开放性骨折,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在康复过程中,男性可能更注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符合骨折恢复的阶段,避免因过度锻炼导致骨折移位或影响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