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区别
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等,胸部X线早期可无异常,CT见支气管壁增厚,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等;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致支气管变形扩张,症状有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等,胸部X线可见卷发状阴影等,CT可清晰显示扩张情况,治疗有控制感染、排痰引流、咯血治疗、手术治疗等,儿童患者在各方面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理化因素刺激(如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等引起,炎症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但一般不会造成支气管结构的永久性破坏。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多由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互为因果所致,常见病原体有铜绿假单胞菌等,反复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支气管结构的破坏。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咳嗽一般在晨起或夜间睡前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如无继发感染,多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等。
支气管扩张: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咳嗽多为慢性、持续性,与体位改变有关,晨起及晚间临睡时咳嗽和咳痰较多;痰液多呈黄绿色脓痰,收集痰液于玻璃瓶中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混浊黏液,下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部分患者会反复咯血,咯血量可多可少,咯血主要是因为支气管扩张部位的血管破裂。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2.体征表现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明显阳性体征,病情较重时可闻及双肺散在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支气管扩张:早期或病变轻者可无异常体征,病变严重或有继发感染时,可在病变部位听到固定而持久的湿啰音,部分患者可伴有杵状指(趾),这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儿童患者出现杵状指(趾)时需引起重视,可能提示长期慢性缺氧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胸部X线检查
支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较明显。
支气管扩张: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扩张部位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有时可见卷发状阴影,继发感染时可见小片状炎性阴影。
2.胸部CT检查
支气管炎:胸部CT可见支气管壁增厚,管腔无明显扩张。
支气管扩张:胸部CT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和形态,表现为支气管呈柱状、囊状或曲张状扩张,柱状扩张表现为支气管径超过伴随的肺动脉,囊状扩张表现为多个薄壁空腔,呈串珠状,曲张状扩张表现为支气管管径不规则,呈粗细不均的卷发状。高分辨CT(HRCT)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CT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四、治疗原则
1.支气管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吸入有害气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症治疗:咳嗽无痰或少痰时可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祛痰药,如氨溴索等;有气喘时可选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
抗感染治疗:如明确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
2.支气管扩张
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急性感染期常用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他啶等,要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减少急性发作。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更要谨慎选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排痰引流:可采用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促进痰液排出,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祛痰药及支气管舒张剂以促进痰液排出。儿童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引起不适或损伤。
咯血治疗:少量咯血时可选用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等;大量咯血时需积极抢救,防止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可考虑介入治疗等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反复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