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6周,常因接触过敏原、物理因素等突发风团等,全身症状明显;慢性病程>6周,反复发作,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精神等因素相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诊断上急性依病史和皮疹初步诊,慢性需详询病史并靠多项辅检明因;治疗上急性除因、对症止痒,儿童选合适抗组胺药,慢性治疗复杂,需依因治且重心理疏导,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别
一、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突然发病,患者皮肤会出现风团,常伴有瘙痒,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往往与接触过敏原、感染等因素相关,如进食海鲜、被蚊虫叮咬后感染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反复发作。相较于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全身症状通常相对较轻,但病情容易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促使慢性荨麻疹的发生。
二、病因差异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
过敏原接触:食物方面,如鱼、虾、蟹、蛋类等是常见的过敏原,儿童由于饮食种类相对单一,可能因食用某种新添加的辅食而引发急性荨麻疹;成人则可能因进食不常食用的海鲜等导致发病。药物方面,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急性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有差异,所以在药物使用上更需谨慎。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都可引起急性荨麻疹,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儿童易患病毒感染相关的急性荨麻疹,而成人可能因细菌感染等引发。
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都可能诱发急性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接触物理因素的场景不同,儿童在户外活动时可能因日光照射引发,成人可能因工作中接触摩擦因素导致发病。
2.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在慢性荨麻疹中较为常见,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一些物质导致发病,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具体的自身免疫异常机制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人群自身免疫调节功能可能相对较弱,更易出现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荨麻疹。
内分泌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受内分泌因素影响出现慢性荨麻疹情况。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可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受精神因素影响,但压力较大的成年人可能更易因精神因素出现慢性荨麻疹问题。
三、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荨麻疹:风团大小及数目不定,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发生,一般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如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瘙痒、腹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瘙痒而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瘙痒程度相对急性荨麻疹可能稍轻,但病情迁延难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较大,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对于一些注重外貌形象的成年人来说,慢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四、诊断与治疗侧重点
1.诊断:
急性荨麻疹:主要依据病史,如近期接触过敏原、感染等情况,结合典型的风团皮疹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儿童患者在询问病史时需详细了解其近期饮食、接触物等情况。
慢性荨麻疹: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病程、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由于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内分泌检查等多项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查项目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侧重于感染相关检查,而成人可能更侧重于自身免疫、内分泌等方面的检查。
2.治疗:
急性荨麻疹:治疗以去除病因、对症止痒为主,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治疗,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以减少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复杂,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除了使用抗组胺药物外,可能还需要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尤其是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提高治疗效果,不同年龄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需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