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侧急性附睾炎
双侧急性附睾炎是两侧附睾短时间内的急性炎症反应,病因有细菌感染(包括常见致病菌、医源性因素)、淋巴途径感染、血行感染,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疼痛、肿大、红肿、温度升高等)和全身症状(发热、寒战、乏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阴囊超声),治疗有一般治疗(休息、抬高阴囊、冷敷或热敷)、药物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手术治疗(少数情况),预后多数经及时有效治疗可控制,不及时可能有并发症,注意事项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一、定义
双侧急性附睾炎是指两侧的附睾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附睾是男性生殖系统中储存和输送精子的重要器官,双侧同时发病相对单侧发病较为少见,但同样会对生殖健康等产生影响。
二、病因
1.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是引发双侧急性附睾炎常见的致病菌。例如,尿道逆行感染是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尿道、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性生活不注意卫生、长时间憋尿、不注意外生殖器清洁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尤其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更易受到细菌感染的侵袭。
医源性因素:如经尿道器械操作、前列腺摘除术后留置尿管等,也可能导致细菌进入附睾引起感染,对于接受过相关医疗操作的人群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附睾炎症表现。
2.淋巴途径感染:周围器官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附睾,比如患有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时,炎症可能经淋巴系统波及双侧附睾,对于本身有周围器官炎症病史的人群,要警惕双侧急性附睾炎的发生。
3.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龋齿等,其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附睾引发炎症,对于有远处感染病灶且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血行感染引发双侧急性附睾炎的可能性需予以关注。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局部症状:双侧附睾部位会出现疼痛,疼痛可向阴囊、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同时附睾会迅速肿大,在短时间内可明显感觉到附睾体积增大。患者还可能出现阴囊皮肤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40℃甚至更高,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发热可能会引起更明显的身体反应,如精神萎靡等。
2.体征:双侧附睾触诊时质地变硬,有明显压痛,进行阴囊超声检查等可发现附睾肿大、血流信号增多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双侧附睾,了解附睾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检查阴囊皮肤情况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尿液检查:可发现尿液中存在白细胞等异常,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相关因素。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尿道分泌物或附睾穿刺液的病原学检查,明确致病菌种类,以便针对性治疗,对于明确致病菌的患者能更精准选择治疗药物等。
3.影像学检查:阴囊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双侧附睾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双侧急性附睾炎,并与其他阴囊内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睾丸扭转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能较好地获取附睾相关信息。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减轻阴囊的坠胀疼痛等不适,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保持合适的体位休息,有利于病情恢复。
局部冷敷或热敷:在发病初期可考虑局部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炎症吸收,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或烫伤。
2.药物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选用针对大肠埃希菌有效的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避免自行用药。
3.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形成脓肿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等治疗,但手术治疗相对较少用,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双侧急性附睾炎可以得到控制,炎症消退,附睾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附睾脓肿、粘连等并发症,影响生育等功能,对于有生育需求的人群要尤为关注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
2.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生殖器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
定期复查:治疗后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了解双侧附睾恢复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要督促其按时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预防复发:积极治疗周围器官的炎症等基础疾病,避免再次发生双侧急性附睾炎,对于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基础情况的人群,更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