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囊肿的区别
卵巢囊肿广义上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月经周期相关多可消退,病理性来源多样;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致卵巢的特殊病理性囊肿。发病原因分别涉及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等。临床表现上卵巢囊肿小无症状,大或扭转破裂有相应症状,巧克力囊肿有痛经等典型表现。诊断通过超声等,卵巢囊肿用超声等,巧克力囊肿用超声、MRI等且腹腔镜是金标准。治疗上卵巢囊肿生理性可随访,病理性多手术;巧克力囊肿药物适用于特定人群,手术分多种需据情况选,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本质
1.卵巢囊肿:是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可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其来源和性质多样,包括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与月经周期有关,通常可自行消退)和病理性囊肿(如上皮性囊肿、生殖细胞肿瘤性囊肿等)。
2.巧克力囊肿:是卵巢囊肿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病理性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异位到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类似巧克力样褐色糊状,故称为巧克力囊肿。
二、发病原因
1.卵巢囊肿:
生理性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排卵后形成黄体等过程可能出现异常,导致生理性囊肿形成,如卵泡囊肿多因卵泡不成熟或成熟后不排卵,卵泡液潴留形成;黄体囊肿与黄体期出血或持续存在有关,一般无特殊性别、年龄的特定高发倾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生理性囊肿发生风险,有卵巢相关病史者也易出现。
病理性因素:上皮性囊肿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化生等有关;生殖细胞肿瘤性囊肿与生殖细胞异常分化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绝对特定性别高发,但某些生殖细胞肿瘤性囊肿在青少年女性中相对多见,有家族遗传倾向者患病风险增高。
2.巧克力囊肿:主要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有关,经血逆流是重要因素,即月经血中含有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逐渐形成囊肿,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女性,与月经频繁、经期过长、月经量多、有经期剧烈运动等导致经血逆流增加的生活方式有关,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者发病风险较高。
三、临床表现
1.卵巢囊肿:
较小囊肿:多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
较大囊肿:可能出现下腹坠胀、隐痛等不适,当囊肿发生扭转、破裂时,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若为恶性囊肿,还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出现相应表现,症状与囊肿大小、性质等相关。
2.巧克力囊肿:
典型症状:痛经是其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即初潮时无痛经,以后出现痛经并逐年加剧;还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不孕也是常见表现,因为囊肿可能影响卵巢功能、输卵管通畅等,育龄期女性中较为突出,症状在生育年龄女性中更易被察觉,与月经相关的症状受月经周期影响明显。
四、诊断方法
1.卵巢囊肿: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通过超声能初步判断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血流情况等,各年龄段、各性别检查操作类似,超声检查无创伤、可重复。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对于判断囊肿的良恶性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单独肿瘤标志物异常不能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巧克力囊肿:
超声检查:典型表现为卵巢内可见无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内有密集点状回声,结合病史等可辅助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有较高价值,能更清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相对超声检查应用范围较窄。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巧克力囊肿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看到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及巧克力囊肿的外观等,并可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3-6个月复查超声,部分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囊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如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囊肿性质、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决定,无绝对特定药物治疗方法(除某些辅助调节内分泌等药物,但不是主要治疗)。
2.巧克力囊肿: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接近绝经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等,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生长等达到缩小囊肿的目的,但停药后有复发可能。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囊肿较大、症状严重等情况需手术,手术方式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根治性手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多倾向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特殊人群方面,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巧克力囊肿患者,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接近绝经的女性可考虑根治性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