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龟头炎
龟头炎是龟头部因外伤、刺激或感染等致炎,感染因素有细菌、真菌、滴虫等,非感染因素包括局部刺激、包皮过长或包茎等,临床表现分多种类型,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和病因治疗,预防需保持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治基础病、选合适内裤。
一、定义
龟头炎是指龟头部由外伤、刺激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炎症。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注意局部卫生,导致细菌滋生繁殖可引发感染。例如,男性不经常清洗龟头及包皮,包皮垢堆积,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条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细菌感染发病,男性群体中较为常见,若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这类人群的身体免疫状态或血糖等代谢情况异常,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
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滴虫等,可通过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性活跃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感染风险升高。
2.非感染因素
局部刺激:过度手淫、性生活不洁、内裤摩擦等都可能引起局部刺激。比如频繁手淫时用力不当或性生活中动作粗暴,会对龟头造成损伤和刺激;穿着过紧、材质不透气的内裤,长时间摩擦龟头也可引发炎症。各年龄段男性都可能因这些局部刺激因素发病,年轻人由于性活动相对频繁,更易因手淫或不洁性生活等导致局部刺激。
包皮过长或包茎:包皮过长时,包皮覆盖龟头,但能上翻,而包茎则是包皮口狭窄,不能上翻露出龟头。包皮过长或包茎会使包皮内皮脂腺的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逐渐形成包皮垢,长期刺激龟头引发炎症,儿童时期若存在包皮过长或包茎情况,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为日后龟头炎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浅表性龟头炎
初期局部潮红,阴茎的皮肤发红、肿胀,自觉龟头有灼热和瘙痒感。翻开包皮,可见包皮内面及龟头充血糜烂,有渗液,甚至出血。继发感染后可见小溃疡,有恶臭的乳白色脓性分泌物。如与内裤摩擦即感疼痛,患者常常活动不便。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的肿大和压痛。各年龄男性均可发病,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或局部刺激后易急性发作,有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更易发生。
2.环状溃烂性龟头炎
龟头和包皮上可见红斑,逐渐扩大,呈环状,可形成浅表性溃疡面。不同年龄男性都可能患病,病因与局部感染、摩擦等因素相关,有包皮过长者更易出现。
3.白色念珠菌性龟头炎
龟头红斑,表面光滑,并有小疱疹,红斑的边缘较清楚,急性发作时有糜烂、渗液。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者等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人群,性活跃期男性若有不洁性生活接触白色念珠菌也可发病。
4.滴虫性龟头炎
龟头起丘疹和红斑,逐渐扩大,边缘清楚,红斑上可见针头大小的小水疱,最后形成糜烂面。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人群易感染,性活跃的中青年男性是高发群体。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是否有局部刺激史、不洁性生活史、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等)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长时间不注意龟头清洁、是否有多个性伴侣等情况。
2.体格检查:观察龟头的外观,包括有无红斑、糜烂、溃疡、渗出等情况,检查包皮是否过长或包茎,以及局部淋巴结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对于感染性龟头炎,取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可发现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或滴虫等。例如怀疑白色念珠菌感染时,涂片镜检可见念珠菌菌丝和孢子;怀疑滴虫感染时,可发现滴虫。
病原体培养:必要时进行病原体培养,以明确病原体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刺激。如每天用清水清洗龟头和包皮,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有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患者,在炎症消退后,可考虑行包皮环切术,以预防复发。儿童患者若存在包皮过长或包茎相关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考虑手术干预,以减少龟头炎的发生风险。
2.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真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感染引起的,使用抗滴虫药物。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不同,需在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用药。
六、预防措施
1.保持个人卫生
男性应每天清洗外阴,保持龟头清洁干燥。尤其是有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更要注意清洗包皮内的包皮垢。儿童时期也应注意外阴清洁,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避免不洁性生活
性活跃人群应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3.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积极控制血糖等指标,以降低因基础疾病导致龟头炎的风险。
4.选择合适的内裤
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减少局部摩擦和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