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病因包括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临床表现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肿块;诊断可用乳腺超声、钼靶;治疗有心理调节、定期随访、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育龄期、绝经后女性及伴有基础疾病女性各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又称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慢性囊性乳腺病等,主要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以乳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伴囊肿形成以及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为特征。
二、病因
1.内分泌失调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是重要病因。正常情况下,雌激素促进乳腺腺管增生,孕激素促进腺泡发育,当两者比例失衡时,如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就会导致乳腺组织过度增生和复旧不全。这种内分泌失调在青春期、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因为这两个时期女性体内激素波动相对较大。例如,青春期女性开始发育时,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发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相关病理改变;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波动也可能促使病情变化。
2.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内分泌功能。精神压力过大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女性,患乳腺囊性增生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一些职场女性由于工作强度大、竞争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更容易出现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
疼痛具有周期性,常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疼痛的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部位,也可呈弥漫性。例如,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乳房外上象限的疼痛,月经前几天开始出现明显胀痛,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减轻。
2.乳房肿块
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呈结节状、片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质地韧而不硬,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可活动,常有触痛。肿块在月经前可能增大,质地变硬,月经后肿块可有所缩小,质地变软。比如,有的患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肿块,月经前触摸时感觉肿块较硬,数量可能相对增多,月经后则感觉肿块有所缩小,数量也可能相对减少。
四、诊断方法
1.乳腺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囊性无回声区、实性低回声结节等病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乳腺组织的结构变化,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能准确显示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乳腺内的囊肿大小、数量等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乳腺X线摄影(钼靶)
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价值。在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征性的钙化表现,但相对超声检查,其对于囊性病变的显示不如超声直观。不过,钼靶检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为诊断提供参考,尤其是对于一些伴有钙化的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心理调节
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应注重心理调节。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比如,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冥想等,以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内分泌的调节,从而改善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相关症状。
2.定期随访
对于病情较轻、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上的女性,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疾病的发生风险可能会有所变化。
3.药物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例如,对于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可使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调和冲任作用的中药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确定。
六、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由于处于生育、哺乳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患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几率相对较高。在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和体检。一旦发现乳房出现异常症状,如疼痛、肿块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但仍可能出现乳腺囊性增生症相关表现。由于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逐渐退化,但如果出现乳房不适等症状,仍需要引起重视。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因为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等其他乳腺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更好地鉴别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其他乳腺病变。
3.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女性
对于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在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乳腺疾病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使用某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时,要评估其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在医生的全面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整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