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外力致脊柱骨结构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的损伤,常见病因有外伤和骨质疏松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及神经损伤相关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脊柱骨折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脊柱的骨结构发生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的一种损伤。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脊髓等重要功能,脊柱骨折可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等不同部位。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交通事故: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急刹车等情况时,车内人员的脊柱容易受到猛烈的加速、减速或扭曲力作用而发生骨折,尤其在没有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例如,汽车追尾事故中,人体因惯性向前冲,脊柱受到过度的屈曲或伸展力,可能导致胸椎或腰椎骨折。
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身体垂直下落,足部或臀部首先着地,冲击力向上传导至脊柱,可引起脊柱不同节段的骨折,如腰椎骨折较为常见。
暴力撞击:如重物击中背部等情况,直接的外力作用会导致脊柱骨折,这种情况在工业事故或暴力事件中时有发生。
2.骨质疏松因素: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骨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即使受到轻微的外力,如日常的弯腰、咳嗽、翻身等,也可能发生脊柱骨折,这种骨折被称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例如,一些老年人在平地行走时不慎滑倒,就可能引发腰椎椎体的压缩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在活动脊柱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例如,腰椎骨折患者在站立、行走或坐位时,腰部疼痛明显,卧床休息时疼痛可能有所缓解,但改变体位仍会引发疼痛。
畸形: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畸形,如脊柱后凸、侧凸等。例如,胸椎骨折时可能出现脊柱局部后凸畸形,外观上可见背部有明显的隆起。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患者脊柱的活动范围会大大受限,无法正常进行前屈、后伸、侧弯等动作。
2.神经损伤相关症状:如果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或神经损伤,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例如,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可能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甚至截瘫,表现为双上肢或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减退或消失等;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可能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如截瘫、大小便失禁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脊柱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脊柱的骨折线、椎体的形态改变等。例如,能够清晰显示椎体的压缩程度、是否有骨折碎片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脊髓、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椎体骨折的具体形态、骨折碎片移位情况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对于判断脊柱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X线检查可能遗漏的一些骨折情况。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脊髓、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合并脊髓损伤、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等有重要意义。例如,能够发现脊髓是否有水肿、出血、变性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脊柱骨折,如轻度的椎体压缩骨折等,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8周,卧床期间需要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等,但需注意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的安全性,避免引起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
对于不稳定的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或神经的压迫,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脊柱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可以使脊柱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脊柱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脊柱的骨骼和周围软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考虑其生长潜力。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脊柱的生长情况,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脊柱的正常发育。例如,在保守治疗时,要确保卧床休息等措施能够正确执行,并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和脊柱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脊柱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骨折进行处理外,还需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要定期为老年人翻身、拍背,鼓励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
3.孕妇:孕妇发生脊柱骨折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涉及到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例如,保守治疗需要考虑长时间卧床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手术治疗则要考虑麻醉等对胎儿的可能影响,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