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什么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由颈椎间盘退变等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有颈肩臂痛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老年人、女性等需注意姿势、保护及治疗综合考量等。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引起的以颈肩臂痛伴上肢麻木、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颈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40岁以后开始出现明显退变)、慢性劳损等因素,颈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突出或脱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等,这些病理改变会对神经根产生刺激或压迫。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颈部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发生退变,从而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2.慢性损伤积累:长期的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使颈椎长期处于非生理曲度的状态,导致颈椎的力学平衡失调,加速颈椎的退变,进而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颈部疼痛:患者常感到颈部酸痛、胀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一般在晨起、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着神经根支配的区域放射,如颈肩-上臂-前臂-手指部位,咳嗽、打喷嚏、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加重。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从颈部向手臂外侧或内侧的放射性疼痛。
2.麻木:上肢可出现麻木感,多为手指或前臂部位,麻木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感觉异常,有的则麻木感较为明显,严重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
3.无力:患者上肢肌肉力量可能减退,表现为提物无力、握力下降等。严重时可能出现上肢肌肉萎缩,如小鱼际肌、骨间肌等萎缩,导致手部外形改变。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如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等。通过X线能初步了解颈椎的骨骼结构变化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椎体的骨赘、椎管狭窄情况以及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等。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的骨性因素,如椎体后缘骨赘是否压迫神经根等。
3.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程度、部位,以及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还可以观察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结构的信号改变,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五、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具有颈肩臂痛伴上肢麻木、无力等神经根受压的典型症状。
2.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等检查显示颈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等病变,并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即影像学上存在神经根受压的证据,且症状与受压部位一致。
3.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肩部疾病(如肩周炎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其他可能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疾病。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适当休息可以减轻颈部肌肉的劳损,缓解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应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让颈部得到充分的休息。
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例如,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等,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长期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玩电子设备等)也可能引发。家长应注意纠正儿童的不良姿势,培养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如引导儿童进行适当的颈部伸展运动等,以预防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颈椎退变本身较为明显,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率较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颈部的保护,避免快速的颈部转动等动作,防止加重神经根的压迫。在进行物理治疗等干预措施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症状加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
3.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期(如孕期、更年期等)颈椎的生理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颈部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颈部不适等情况;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速颈椎的退变。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更加注意颈部的保健,如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适中,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避免颈部受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