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是怎么回事
腺病毒肺炎由腺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6-24个月婴幼儿,冬春季流行,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抗病毒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可通过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腺病毒肺炎的定义
腺病毒肺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主要侵袭肺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二、流行病学特点
1.好发人群
年龄因素: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免疫系统相对薄弱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腺病毒的侵袭。而年长儿和成人也可发病,但相对婴幼儿发病率较低。
性别差异:在一般人群中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可能因个体免疫等因素存在一定细微差别。
生活方式因素:在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生活的儿童,由于病毒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流行季节:多发生在冬春季,这与冬春季气温较低,人群室内活动增多、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等因素有关,有利于腺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发热:起病多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例如部分患儿体温可持续3-5天甚至更长时间处于高热状态。
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剧烈,可呈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痰等表现;呼吸急促也是常见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其他症状: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体征表现: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闻及肺部啰音等,严重者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等,通过血常规初步了解患儿的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情况。
病原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腺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腺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能够明确是否为腺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的腺病毒型别等信息。
病毒分离: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腺病毒,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一般用于科研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可呈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或间质性肺炎的改变等。
胸部CT:对于肺部病变的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肺部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隔离:将患儿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等易感人群集中的环境,严格的隔离措施可防止腺病毒在人群中进一步传播。
呼吸支持:对于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儿,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维持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保障重要器官的氧供。
对症支持: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使用退热贴等,尽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药物退热;对于咳嗽等症状,可给予止咳等对症处理。
2.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腺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相对有限,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预后情况
1.一般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逐渐康复,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较重,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时,预后可能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肺部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影响患儿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2.特殊人群预后差异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等相对更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预后相对年长儿等可能更易出现不良情况,但及时规范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患腺病毒肺炎后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使得病情更易向严重方向发展。
七、预防措施
1.隔离传染源:对于腺病毒肺炎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尤其是避免与其他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人群的接触。
2.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防护: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若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环境消毒:定期对儿童居住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患儿的居住房间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物体表面、空气等的消毒,减少环境中腺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免疫力:对于儿童,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合理安排饮食,让儿童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目前部分腺病毒疫苗正在研究和临床试验中,未来可通过接种有效的腺病毒疫苗来预防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等疾病,但目前尚未有广泛应用的成熟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