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桡骨骨折后怎么做康复训练
手腕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手指屈伸、肩肘部轻微活动;中期进行腕关节被动、前臂旋转训练;后期进行腕关节主动抗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康复训练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需轻柔循序渐进,老年要安全适度,女性考虑美观与日常需求,有特殊病史者监测相关指标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手指屈伸训练:骨折后应尽早开始手指的主动屈伸训练,每小时进行3-4组,每组10-15次。通过手指的屈伸活动,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研究表明,早期进行手指屈伸训练可使手部肿胀消退更快,且能维持手指关节的活动度,这是因为手指的活动可以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回流,减少静脉淤血。
肩部和肘部的轻微活动:肩部可进行耸肩、扩胸等动作,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肘部可做简单的屈伸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准,每天3-4组,每组8-12次。肩部和肘部的活动可以维持上肢整体的肌肉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因为肩部和肘部的活动能促进上肢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腕关节的被动活动: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腕关节的被动屈伸、桡尺偏活动,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被动活动可以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时骨折处已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但还不够牢固,被动活动需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有研究显示,规范的被动腕关节活动能有效改善腕关节的活动度,减少后期功能障碍的发生。
前臂旋转训练:进行前臂的旋转训练,可坐在桌子前,手握一根木棍,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前臂旋转训练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日后手腕的正常旋转活动至关重要,通过旋转动作可以锻炼前臂的肌肉和关节,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恢复。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腕关节主动活动:逐渐增加腕关节的主动屈伸、桡尺偏活动,可通过手握轻量物体(如小沙袋,重量从0.5-1kg开始逐渐增加)进行抗阻训练,每天3-4组,每组12-15次。主动活动结合抗阻训练能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腕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抗阻训练可以刺激肌肉纤维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从而更好地支撑腕关节。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行穿针引线、拧毛巾、握笔写字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通过这些训练使手腕逐渐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恢复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这是因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可以将康复训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人群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手腕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需更加轻柔且循序渐进。由于儿童骨骼和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在进行手指、腕关节等活动时,活动幅度和强度要比成人小。例如在进行手指屈伸训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儿童不适或影响骨折愈合。同时,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但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若出现哭闹或骨折部位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因为儿童的自我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手腕桡骨骨折后康复训练要特别注意安全和适度。老年患者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动作不能过于剧烈。例如在进行腕关节主动活动时,抗阻训练的重量增加要缓慢,避免因肌肉力量不足或骨骼强度降低而导致再次损伤。同时,老年患者康复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可分多次短时间训练,以防止过度疲劳。另外,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康复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避免因训练导致病情波动,因为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
三、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考虑到手部的美观和日常美容需求可能对康复训练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进行腕关节抗阻训练时,可能会担心手部肌肉过于发达影响美观,但要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是为了恢复手部功能,适当的肌肉锻炼不会过度影响美观,且功能恢复后对手部的外观和日常活动更有帮助。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精细手部动作的需求,在康复训练后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训练,满足其日常生活中化妆、拿取细小物品等需求。
四、有特殊病史患者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例如在进行较剧烈的康复训练时,如腕关节抗阻训练,要确保心率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因训练导致心率过快引发心血管意外。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手指和手腕的精细活动训练时,要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加重等情况,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要在不加重神经系统症状的前提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