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是怎么回事
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累及肺大叶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及诱因影响,病理过程有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预防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疫苗接种等。
一、大叶性肺炎的定义
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累及肺大叶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也可引发大叶性肺炎。这些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疲劳、醉酒等情况,病原体容易侵入人体并在肺部繁殖。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抵抗力较弱,也是大叶性肺炎的易感人群。
2.诱因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感染大叶性肺炎的风险;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本身机体抵抗力差,且基础疾病会影响肺部的正常功能,更容易并发大叶性肺炎。
三、病理过程
1.充血水肿期:发病初期1-2天,肺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其中含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咳痰多为稀薄痰。
2.红色肝变期:发病第3-4天,肺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纤维素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病变肺叶质地变实,外观呈红色肝样变。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咳嗽加剧、咳铁锈色痰等典型表现,这是因为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崩解,形成含铁血黄素,使痰液呈铁锈色。
3.灰色肝变期:发病第5-6天,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大量中性粒细胞取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显著增多,病变肺叶依然质地实变,但颜色转为灰白色。患者咳嗽症状可能有所加重,咳痰呈黏液脓痰。
4.溶解消散期:发病1周后,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病原菌被吞噬清除,渗出物被溶解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此阶段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明显缓解。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持续在高水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为低热或体温波动较大。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咳出黏液脓性痰,红色肝变期可咳铁锈色痰,灰色肝变期咳黏液脓痰。
胸痛: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呈针刺样,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呼吸困难:由于肺部实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等。老年人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闻及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闻及肺部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支气管呼吸音等;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全身体征:患者可出现面色潮红、鼻翼扇动、口唇疱疹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关注。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消散期可见阴影逐渐消散,呈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胸部X线检查是大叶性肺炎常用的筛查方法,对于儿童,要注意其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大叶性肺炎或需要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时,胸部CT检查更具优势,可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细节。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现象。但老年患者或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升高。
痰涂片及痰培养:痰涂片可找到致病菌,痰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六、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若为耐药菌株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对于呼吸困难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如成年人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避免诱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大叶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3.疫苗接种: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等,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大叶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