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炎与附睾炎的区别
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睾丸炎主要发病在睾丸,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表现为症状和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附睾炎发病在附睾,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发病部位
1.睾丸炎:主要发病部位是睾丸,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重要器官,左右各一,位于阴囊内。
2.附睾炎:发病部位为附睾,附睾是紧贴睾丸的一对细长扁平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输送精子,分为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三部分。
二、病因
1.睾丸炎:
感染因素: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毒如腮腺炎病毒等,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后期的男性,患者往往有腮腺炎病史,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侵犯睾丸导致炎症。
非感染因素:外伤、缺血等也可能引发睾丸炎,外伤导致睾丸组织损伤后容易继发炎症反应;睾丸血运障碍时,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也可能引起炎性改变,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更易发生,因为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因素可能影响睾丸血供。
2.附睾炎:
感染因素:大多由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经输精管逆行感染附睾所致,如大肠杆菌等,性生活不规律、长时间久坐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从而间接引发附睾炎;此外,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等也可能将细菌带入附睾引起感染。
非感染因素:较少见,部分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附睾组织,导致炎症发生,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能出现。
三、临床表现
1.睾丸炎:
症状:发病较急,患侧睾丸会出现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囊、腹股沟及下腹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坠胀性疼痛或钝痛,严重时疼痛较为剧烈;同时睾丸会迅速肿大,皮肤发红、发热;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乏力等,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可能还会伴有腮腺肿大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患睾丸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阴囊部位的红肿、触痛以及发热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体征:查体可见睾丸肿大、质地变硬,有明显压痛,阴囊皮肤红肿,提睾肌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
2.附睾炎:
症状:急性附睾炎起病突然,患侧阴囊有坠胀感、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股沟区,疼痛程度相对睾丸炎可能稍轻但也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慢性附睾炎则表现为阴囊隐痛、坠胀感,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可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加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略有差异,老年患者慢性附睾炎可能症状更不典型,仅表现为阴囊的轻微不适。
体征:急性附睾炎时,附睾肿大、压痛明显,炎症累及睾丸时,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慢性附睾炎时,附睾可呈局限性增厚、变硬,有轻度压痛。
四、诊断方法
1.睾丸炎: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睾丸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观察阴囊皮肤有无红肿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取尿道分泌物、血液或睾丸穿刺液等进行涂片、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怀疑腮腺炎病毒感染,可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显示睾丸的大小、形态、血流情况等,有助于判断睾丸有无炎症、坏死等改变,超声下可见睾丸实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增多等表现。
2.附睾炎:
体格检查:检查附睾的情况,包括附睾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压痛等,同时注意与睾丸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同样可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液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细菌等,有助于判断有无泌尿系统感染及是否累及尿道等情况,病原学检查同睾丸炎类似,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对附睾炎的诊断价值较大,可显示附睾的形态、结构,急性附睾炎时可见附睾肿大、回声不均匀,慢性附睾炎时附睾可能呈局限性改变,同时超声还可排除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扭转等。
五、治疗原则
1.睾丸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睾丸炎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睾丸炎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抗病毒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减轻疼痛,可局部冷敷或热敷缓解症状,高热时给予退热治疗等。对于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睾丸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附睾炎:
抗感染治疗:与睾丸炎类似,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急性附睾炎一般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慢性附睾炎如果有明确感染灶,也可考虑抗感染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急性附睾炎患者同样需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可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慢性附睾炎可采用局部理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