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治疗方法是什么
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疫苗接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氧疗针对特定人群采用鼻导管吸氧;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运动训练(步行训练);疫苗接种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急性加重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作用机制: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从而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例如β?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产生舒张支气管作用,常见药物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有吸入剂、口服剂等不同剂型,吸入剂可快速起效,口服剂作用时间相对较长,其作用已通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2.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舒张支气管作用,与β?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可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二)糖皮质激素
1.适用情况:对于重度和极重度且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以及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且伴有临床症状及反复加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通过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和β?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发挥协同效应,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能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二、氧疗
(一)适用人群及方法
1.适用人群:对于PaO?≤55mmHg或SaO?≤88%的慢阻肺患者,应给予长期氧疗;对于PaO?55~60mmHg或SaO?<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的患者,也应考虑长期氧疗。
2.氧疗方法: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时间每天应大于15小时。长期氧疗可提高慢阻肺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其有效性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通过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高压,延缓病情进展。
三、康复治疗
(一)呼吸训练
1.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2~3倍,缩唇程度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改善通气功能,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坚持缩唇呼吸训练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2.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胸部不动,呼吸要缓慢均匀。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对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有积极作用。
(二)运动训练
1.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体能情况制定步行训练计划,逐渐增加步行的速度和距离。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多项研究显示长期规律的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等运动指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四、疫苗接种
(一)流感疫苗
1.接种意义:慢阻肺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并发症和急性加重的风险。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流感疫苗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几率,临床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种者。
(二)肺炎球菌疫苗
1.接种意义:肺炎球菌感染也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次数。研究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关肺炎的发生,对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控制有积极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老年慢阻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更应谨慎选择,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警惕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在氧疗时要注意吸氧装置的安全使用,防止发生意外。
(二)儿童患者
1.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患病,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康复治疗中的运动训练等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能进行适度调整,以患儿能耐受为度。
(三)妊娠期患者
1.妊娠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优先考虑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氧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是妊娠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四)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1.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慢阻肺患者,在治疗慢阻肺时要同时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如合并糖尿病的慢阻肺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时,要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在康复治疗中要根据合并疾病的情况调整运动训练等方案,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其他疾病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