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常见非细菌性炎症性乳腺疾病,病因包括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微生物感染;临床表现分急慢性期且有年龄性别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需与乳腺癌、哺乳期乳腺炎鉴别;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方式;预后较好但有复发可能,康复期要注意乳房清洁等。
一、定义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非细菌性炎症性乳腺疾病,也被称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进而引发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
(一)导管排泄障碍
各种原因导致的乳腺导管开口阻塞,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老年妇女乳头收缩等,使得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淤积在导管内,刺激导管壁,引发炎症。
对于年轻女性,可能与乳腺的生长发育相关,导管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排泄障碍。
(二)异常激素刺激
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波动可能参与发病。例如,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会影响乳腺导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导管上皮增生和分泌异常。
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相对频繁,相比其他年龄段可能更易受此影响,但不同性别在激素变化影响下均可能发病。
(三)微生物感染
尽管是非细菌性炎症,但可能存在一些条件致病菌的参与。例如,导管内淤积的分泌物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环境,一些常驻的非致病或低毒力细菌可能在局部条件改变时引发炎症反应,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阶段表现
急性期:乳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病变部位皮肤可能有橘皮样改变,类似乳腺癌的皮肤表现,但与乳腺癌不同的是,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体温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
慢性期:可形成乳腺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有粘连,可出现乳头内陷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形成乳腺瘘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二)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非哺乳期女性多见,育龄期女性相对高发。男性也可发病,但较为罕见。年轻女性发病时可能与乳腺发育等因素相关,症状表现可能相对较急;中老年女性发病可能与导管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等因素有关,慢性期表现更为突出。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管壁增厚等情况,能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图像解读基本一致,但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分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以发现导管壁钙化等情况,对于诊断有一定帮助。在老年女性中可能更常采用钼靶检查,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二)病理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切除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病理改变,从而与乳腺癌等其他乳腺疾病相鉴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操作流程相同,但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五、鉴别诊断
(一)乳腺癌
乳腺癌一般肿块边界不清,质地硬,活动度差,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钼靶检查可能发现肿块有毛刺、钙化等恶性征象,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肿块虽然也边界不清,但一般炎症表现相对更明显,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仍需通过详细检查进行鉴别;中老年女性两者均有可能发生,需要谨慎区分。
(二)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在哺乳期,有明确的哺乳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寒战等,细菌培养多可发现致病菌,而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在非哺乳期,炎症表现相对不那么典型,致病菌培养多为阴性。
六、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炎症情况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由于是非细菌性炎症,抗生素使用效果可能有限。对于有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症状。
局部处理:对于急性期红肿热痛的情况,可进行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但要注意温度和方法,避免加重损伤。
(二)手术治疗
对于形成肿块、瘘管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导管切除术等,手术需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但要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以保持乳房的外形和功能。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手术需综合考虑乳房外观、功能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例如,年轻女性更注重乳房外观,手术时会尽量选择对乳房外形影响较小的术式;中老年女性可能更关注病变的彻底清除。
七、预后与康复
(一)预后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有复发的可能。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康复
患者在康复期要注意保持乳房清洁,避免穿过紧的内衣,选择合适的胸罩以维持乳房的正常形态。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康复和减少复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康复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基本一致,但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个性化调整,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需要注意心理调节以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中老年女性要关注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