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佝偻病
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由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疾病等因素引起,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重症患儿可出现肌肉松弛、乏力、关节痛、腹肌痉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鸡胸、漏斗胸、脊柱弯曲等骨骼畸形。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多晒太阳、预防感染等,药物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等。佝偻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轻重、治疗的早晚、佝偻病的类型等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儿预后较差。预防佝偻病应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钙的摄入,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一、概述
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本病90%以上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患儿可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同时可伴有骨骼的改变,如方颅、鸡胸、“O”形腿或“X”形腿等。活动性佝偻病是佝偻病的一种严重阶段,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骨骼畸形、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等并发症。
二、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维生素D是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若长期缺乏户外活动,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北方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冬季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夏季,因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而夏季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较强。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如乳类(人乳和牛奶)、蛋黄、肉类等,若宝宝以这些食物为主食,又不添加含维生素D的辅食,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
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若不及时补充,容易发生佝偻病。
3.钙含量过低或钙磷比例不当:
若宝宝摄入的钙含量不足,或钙、磷比例不当(正常为2:1),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人乳中钙、磷含量虽适宜(钙磷比例为2:1),但如果母亲饮食中缺乏钙,也会导致宝宝钙缺乏。
4.疾病因素:
慢性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佝偻病。
三、症状
1.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颅骨会微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按乒乓球,称乒乓球征。
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似鸡胸,严重者可使胸廓前后径加长,呈桶状胸。
四肢及脊柱:腕、踝部膨大,形成佝偻病手镯或脚镯,严重时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
2.神经精神症状:
患儿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症状,常伴有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患儿头颅不断摩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除上述症状外,患儿还会出现激惹、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夜哭等症状,哭声无力。
3.其他:重症患儿可出现肌肉松弛、乏力、关节痛、腹肌痉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鸡胸、漏斗胸、脊柱弯曲等骨骼畸形。
四、检查
1.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
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佝偻病活动期降低,血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2.X线检查:
X线检查对佝偻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发现佝偻病的X线表现。
初期X线检查可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激期X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加宽(>2mm),骨质稀疏,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3.其他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五、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预防感染。
严重佝偻病患儿在活动期应避免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
2.药物治疗: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是治疗佝偻病的关键,剂量为每日2000~4000IU,口服或肌内注射,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注射1个月后改为口服。
补充钙剂:可口服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
其他药物:如甲状旁腺素、钙剂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七、预后
佝偻病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轻重、治疗的早晚、佝偻病的类型等因素。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可完全恢复正常;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儿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骨骼畸形。
八、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钙的摄入。
2.多晒太阳,婴儿满月后即可开始户外活动,每日1~2小时,尽量暴露皮肤,冬季也要注意晒太阳。
3.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改为400IU/日;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均补充至2岁。
4.母亲在孕期应注意营养,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胎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