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致肺部炎症,多种病毒可引发,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有一般和不同人群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含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影像学可见炎症浸润影,治疗分一般、抗病毒、对症治疗,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消毒等措施来预防。
一、病毒性肺炎的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常见的肺炎类型之一,多种病毒均可引起,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种类
1.流感病毒:是引起季节性流感相关肺炎的主要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较为频繁,可引发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多引起局部暴发。不同年龄人群对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
2.腺病毒:可在各个年龄段引发感染,在儿童中,尤其是婴幼儿,感染腺病毒后易导致重症肺炎,其发病机制与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有关。
3.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约占婴幼儿肺炎病因的50%左右,该病毒主要侵犯下呼吸道,导致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感染与婴幼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相关,婴幼儿呼吸道较狭窄,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阻塞等情况。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更容易发生传播,例如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起病较急,初期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因病原体及个体差异而异。同时伴有咳嗽,多为干咳,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咳痰,病情较重者咳嗽较为剧烈。还可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婴幼儿感染病毒性肺炎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更容易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增快至40-80次/分钟,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口周发绀等表现。
成年人: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但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症状更为严重,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咳嗽咳痰症状更明显,且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二)体征表现
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啰音,如湿啰音等。儿童患者可能因气道分泌物较多等原因,肺部啰音相对更易闻及。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2.病原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如检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的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方法,能明确具体的病毒类型。
病毒抗原检测:可通过免疫荧光法等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对于病毒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帮助,但不如核酸检测敏感和特异。
病毒分离培养:将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金标准”,但耗时较长,一般用于科研或特殊情况的确诊。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例如病毒性肺炎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片状、斑片状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影等。儿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可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参数。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隔离: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
2.支持治疗: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快,更要注意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
(二)抗病毒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范围等,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腺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三)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强力退热药物,优先选择安全的物理降温方式。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
2.止咳祛痰: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但儿童患者需选用儿童专用的剂型,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六、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措施,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儿童接种流感疫苗时要选择正规的接种机构,按照儿童的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剂型。
2.其他病毒疫苗:如腺病毒疫苗等在特定人群中有针对性的接种,可降低相应病毒感染引发肺炎的风险。
(二)个人防护
1.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要佩戴口罩,尤其是儿童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佩戴合适的口罩。
2.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儿童要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家长要督促儿童勤洗手。
(三)环境消毒
定期对公共场所、家庭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对于儿童常接触的玩具、家具等可定期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