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呼吸衰竭怎么回事
肺心病呼吸衰竭是由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致肺结构和功能异常,引发通气和(或)换气障碍,以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发病机制包括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等;诊断依据有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措施包括积极防治基础肺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呼吸道感染。
一、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定义
肺心病呼吸衰竭是指由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以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为特征的呼吸功能不全综合征。肺心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发展而来,这些基础疾病会使肺的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二、发病机制
1.通气功能障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病可导致气道狭窄、阻塞,使肺的通气量减少。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通气功能下降。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肺部组织弹性减退等生理变化,更容易出现这种通气功能障碍的情况,随着病程进展,肺心病逐渐形成,呼吸衰竭风险增加。
呼吸肌功能障碍也是通气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长期慢性疾病导致呼吸肌疲劳、萎缩,力量减弱,影响肺的通气。一些长期吸烟的患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损伤呼吸肌,会使呼吸肌功能受到影响,增加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发生几率。
2.换气功能障碍
肺部的气体交换主要在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肺心病时,肺泡壁增厚、肺泡面积减少等会影响气体的扩散。例如,肺气肿患者肺泡间隔破坏,肺泡融合,肺泡面积大大减少,气体扩散距离增加,导致换气功能障碍。在有长期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中,这种肺泡结构的改变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引发呼吸衰竭。另外,肺血管病变如肺小动脉痉挛、栓塞等也会影响换气,肺小动脉痉挛可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影响血液与肺泡的气体交换。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早期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活动耐力就较差,所以呼吸困难的表现会更早且更明显。例如,一位60岁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早期可能只是快走或爬楼梯时气短,随着肺心病发展到呼吸衰竭阶段,可能平地行走就会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严重时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呼吸。
2.发绀
由于血氧饱和度下降,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这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所致。在有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尤其是病情较重的情况下,发绀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发绀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但儿童肺心病相对较少见,多发生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导致肺血管病变的儿童。
3.神经精神症状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基础情况,更容易受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影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例如,一位70岁肺心病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表现,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了脑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四、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基础肺疾病病史。对于有长期吸烟史、职业粉尘接触史等人群,其患基础肺疾病进而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的风险更高。比如长期在粉尘环境工作的工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几率增加,更易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
2.临床表现
存在呼吸困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等表现。
3.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重要依据,可显示氧分压降低(低于60mmHg),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高于50mmHg)等。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心病的一些特征性改变,如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等。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右心室肥厚等改变。例如,通过胸部X线可以看到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等肺心病的典型X线表现。
五、治疗原则
1.改善通气
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如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在儿童患者中,机械通气的操作和管理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2.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通过吸氧来纠正缺氧,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浓度和方式。对于二氧化碳潴留明显的患者,要注意控制吸氧浓度,避免吸氧浓度过高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3.治疗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引起肺心病的基础疾病,如控制慢性支气管炎的感染等。控制感染可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肺心病呼吸衰竭多由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引起,而老年患者可能更多由细菌感染引起。
六、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基础肺疾病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吸烟者要戒烟,减少烟草对肺部的损害。对于有职业粉尘接触的人群,要加强防护,减少粉尘吸入。例如,在工作场所要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降低患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风险。
2.增强机体免疫力
适当锻炼,合理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以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合理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避免呼吸道感染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要尤其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