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慢阻肺怎么治疗方法
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急性加重期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甲基黄嘌呤类)、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非药物治疗包括氧疗、呼吸康复训练(呼吸肌训练、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疫苗接种;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加强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进行呼吸支持;特殊人群如合并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短效的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适用于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长效的如沙美特罗等,能较长时间舒张支气管,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
2.抗胆碱能药物:短效的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能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起效较快;长效的噻托溴铵,能持续24小时舒张支气管,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方面有一定作用。
3.甲基黄嘌呤类:如氨茶碱等,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以及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老年人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二)糖皮质激素
对于反复急性加重且肺功能严重下降[FEV?<50%预计值]的慢阻肺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这类联合制剂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改善生活质量,有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可使急性加重风险降低约30%左右,但需注意可能增加肺炎等感染风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
(三)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频繁急性加重史的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4,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但可能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关注患者胃肠道情况。
二、非药物治疗
(一)氧疗
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慢阻肺患者[PaO?≤55mmHg或SaO?≤88%],应进行长期氧疗,一般建议每天吸氧时间>15小时,通过长期氧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长期氧疗能降低慢阻肺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风险,提高运动耐力。
(二)呼吸康复训练
1.呼吸肌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潮气量,减少无效腔;缩唇呼吸可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一般指导患者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呼气,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可改善呼吸肌功能。
2.运动训练:如步行、踏车等有氧运动,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一般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训练需在医生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后制定个体化方案,运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氧等指标,避免运动过度。
3.营养支持:老年人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需保证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对于体重指数<20的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可通过增加膳食中优质蛋白的比例,如摄入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必要时可给予营养补充剂,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呼吸肌功能。
(三)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接种可降低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疫苗一般接种一次即可,但对于高危人群可考虑再次接种,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从而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三、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一)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慢阻肺急性加重是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其他因素引起,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痰培养、病毒检测等检查来判断。如合并细菌感染,常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等表现,此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二)药物治疗加强
1.支气管舒张剂:可增加沙丁胺醇气雾剂的使用频率或改为持续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以迅速缓解气道痉挛。
2.糖皮质激素: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缩短急性加重的病程,改善肺功能,常用泼尼松龙,一般口服30-40mg/d,疗程5-7天。
3.抗生素:对于出现脓性痰等细菌感染证据的患者,应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用药时间一般为5-10天。
(三)呼吸支持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可考虑无创正压通气,如经鼻罩或面罩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能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减少呼吸肌疲劳,若无创通气失败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则需考虑有创机械通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慢阻肺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反应,使用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因此在用药时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电解质等指标,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需调整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的药物时需谨慎,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
(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需确保其正确使用药物,可由家属协助监督用药,如使用吸入装置时需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正确操作,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时,需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调整训练方式和强度,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