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可预防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特征是持续气流受限及相应呼吸系统症状,发病与气道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有关,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高危人群包括吸烟、接触职业粉尘等人群,诊断靠肺功能等检查,可通过戒烟等预防,用药物、康复等管理。
一、慢阻肺的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英文缩写为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气道炎症:长期暴露于香烟烟雾、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有害因素时,气道和肺组织会发生慢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平滑肌收缩,进而引起气道狭窄,造成气流受限。例如,多项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气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其释放的蛋白酶等物质会破坏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加重病情。
2.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正常情况下,肺内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在慢阻肺患者中,由于吸烟等因素的影响,蛋白酶活性增强,而抗蛋白酶(如α?-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导致蛋白酶对肺组织中的弹性纤维等结构成分进行过度破坏,引起肺气肿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影响气流的通畅程度。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可终身不愈。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可出现喘息。
2.体征: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如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高危人群
吸烟人群: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例如,每天吸烟20支以上,连续吸烟超过20年的人群,患慢阻肺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者:如煤矿工人、纺织工人、化工行业从业者等,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烟雾等,会增加气道和肺组织的损伤风险,从而易患慢阻肺。
空气污染暴露者: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中,如城市雾霾环境、工业废气排放严重区域等,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黏膜,诱发慢阻肺。
有慢阻肺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在慢阻肺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慢阻肺。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肺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慢阻肺的几率相对较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3.性别因素:在某些研究中发现,男性患慢阻肺的比例相对高于女性,但这可能与男性吸烟率普遍较高等因素有关。
五、诊断方法
1.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从而诊断为慢阻肺。根据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可对慢阻肺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轻度(FEV?≥80%预计值)、中度(50%≤FEV?<80%预计值)、重度(30%≤FEV?<50%预计值)、极重度(FEV?<30%预计值)。
2.胸部X线检查:慢阻肺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如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等。胸部X线主要用于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3.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慢阻肺的鉴别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六、预防与管理
1.预防措施
戒烟: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且戒烟越早,肺功能改善越明显。对于吸烟者,应积极鼓励其戒烟,并提供戒烟咨询等帮助。
避免接触有害因素:职业性接触粉尘和化学物质的人群应加强防护,如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等;尽量减少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停留,如雾霾天气时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做好防护。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管理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等药物来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医生的指导,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运动训练(如步行、登楼梯等)、营养支持等。呼吸训练可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运动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营养支持则有助于维持患者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定期随访:慢阻肺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可及时向医生反馈自身的不适症状等情况,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例如,每3-6个月应进行一次肺功能等相关检查,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