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是颅骨受外力致结构连续性中断的常见颅脑损伤,按部位分颅盖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有线性、凹陷骨折等)和颅底骨折(常因间接暴力,分前、中、后颅底骨折等);按形态分线性和凹陷骨折;病因有直接和间接暴力;临床表现有局部(颅盖局部肿胀淤血等,颅底有皮下淤血斑等)和神经系统表现(合并颅内损伤可致头痛呕吐等);诊断靠头颅X线平片(初步发现骨折线但对凹陷深度显示不精)和头颅CT(清晰显示骨折及颅内损伤等);治疗原则为颅盖骨折线性无并发症保守治疗,凹陷深或有症状需手术复位;颅底骨折多数保守治疗,脑脊液漏超1月未停则考虑手术修补漏口等,不同年龄性别在各方面有相应差异及处理考虑
一、颅骨骨折的定义
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外力作用导致颅骨结构的连续性发生中断,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
二、颅骨骨折的分类及特点
1.按骨折部位分类
颅盖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如钝器打击等。常见的有线性骨折,表现为颅骨局部骨质的线性断裂,一般无明显移位,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需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损伤等继发情况;还有凹陷骨折,骨折片可部分或全部陷入颅腔,若凹陷范围较大或深度较深,可能会压迫脑组织,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生颅盖骨折的机制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颅骨弹性较好,凹陷骨折可能不典型,而成人颅盖骨折相对更易出现明显的局部畸形等表现。
颅底骨折:常为间接暴力引起,如头部受撞击后传递到颅底所致。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前颅底骨折、中颅底骨折和后颅底骨折。前颅底骨折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皮下淤血)、脑脊液鼻漏等;中颅底骨折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脑脊液耳漏等;后颅底骨折可出现枕下部及乳突部皮下淤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颅底骨折在不同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生颅底骨折的风险不同,如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者风险相对较高,有相关病史(如颅底本身存在先天性结构异常等)者发生颅底骨折后可能恢复情况及预后也会有所不同。
2.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一般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若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沟,需警惕硬膜外血肿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线性骨折的愈合过程可能有差异,儿童颅骨生长潜力大,线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而成人线性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需更密切关注是否有并发症。
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根据凹陷程度分为单纯性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深度较浅,未压迫脑组织)和粉碎性凹陷骨折(骨折片碎裂,多伴有脑组织损伤等情况),对于凹陷骨折,尤其是婴幼儿,由于颅骨柔软,凹陷可能不明显,但潜在的脑损伤风险需重视,不同性别在凹陷骨折的治疗决策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治疗原则需以保护脑组织功能为首要考虑。
三、颅骨骨折的病因
1.外力因素
直接暴力:头部直接受到撞击、打击等,如交通事故中头部被方向盘等撞击、高处坠落头部着地等,是导致颅骨骨折最常见的原因,不同生活方式下直接暴力的接触机会不同,如经常进行高风险运动(如摩托车骑行等)者直接暴力导致颅骨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对直接暴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颅骨相对脆弱,更易因直接暴力发生骨折。
间接暴力:头部受到传递性的外力,如胸部受到挤压时,力量经脊柱传递到颅底导致颅底骨折等,这种情况在一些特定的外伤场景中较为常见,如塌方等事故中可能出现间接暴力导致的颅骨骨折,不同年龄、性别在间接暴力导致颅骨骨折的易感性上无绝对特异性,但结合病史等因素综合判断。
四、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颅盖骨折局部可能出现头皮肿胀、淤血、压痛等,若为凹陷骨折可触及颅骨凹陷区;颅底骨折局部可能有皮下淤血斑等表现,如前颅底骨折的熊猫眼征等。不同年龄人群局部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头皮较薄,皮下淤血等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而成人局部表现相对更易察觉。
2.神经系统表现
若颅骨骨折合并颅内损伤,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如骨折压迫脑组织或导致颅内出血等情况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不同年龄人群神经系统表现的差异较大,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颅骨骨折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隐匿且恢复潜力与成人不同,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脑萎缩等情况,颅骨骨折后即使骨折程度不重,也可能更容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等情况。
五、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平片:可初步发现颅骨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凹陷骨折的凹陷深度等显示可能不够精确,不同年龄人群头颅X线平片的解读需考虑颅骨的发育等因素,儿童颅骨发育未成熟,X线表现与成人有差异。
头颅CT检查:是诊断颅骨骨折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颅骨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片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颅内损伤等,如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对于各种年龄、性别人群的颅骨骨折诊断都具有重要价值,可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颅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颅盖骨折
线性骨折若无颅内损伤等并发症,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凹陷骨折若凹陷深度较大(如成人凹陷深度>1cm等,儿童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等,多需手术复位骨折片,恢复颅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减少对脑组织的压迫等风险,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颅骨的生长发育情况(儿童)或机体的耐受等情况(成人)。
2.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本身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预防感染等,对于脑脊液漏一般需采取头高位、保持局部清洁等措施,多数脑脊液漏可在2-4周内自行停止,若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脑脊液漏等情况,则可能需要考虑手术修补漏口等,不同年龄、性别在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实施上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特点,在预防感染等方面需更加注重护理,避免发生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