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与支气管哮喘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体征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特点等方面存在不同。慢阻肺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与慢性炎症等有关;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广泛多变可逆性气流受限。症状上慢阻肺有慢性咳嗽、气短等,哮喘有发作性伴哮鸣音呼气性呼吸困难等。体征上慢阻肺有桶状胸等,哮喘发作时全肺有广泛哮鸣音等。辅助检查中肺功能等有不同表现。治疗上两者有各自的目标和措施。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肺部的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壁增厚、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等,进而引起气流受限。常见于长期吸烟人群,年龄多在中年以后,男性相对多见,生活中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刺激等常可诱发。
二、症状表现
1.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咳痰较多。逐渐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胸闷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有些青少年患者,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此外,有些患者在发作前可有鼻塞、打喷嚏、眼痒等先兆症状。
三、体征特点
1.慢阻肺: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视诊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触诊双侧语颤减弱;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2.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全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可不出现,后者称之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缓解期患者可无任何体征。
四、辅助检查
1.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主要特征是持续气流受限,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表明肺过度充气。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或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
2.胸部影像学检查
慢阻肺:早期胸片可无异常,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CT检查可见慢阻肺患者肺野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等肺气肿表现。
支气管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3.过敏原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及特异性免疫治疗。慢阻肺患者过敏原检测意义相对较小,但部分合并过敏因素的患者也可进行相关检测。
五、治疗原则
1.慢阻肺: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气流受限,改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病死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戒烟是预防慢阻肺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措施。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等)、糖皮质激素等。对于严重的慢阻肺患者,可考虑长期氧疗、康复治疗等。
2.支气管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包括运动能力,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水平,预防哮喘急性发作,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防止哮喘导致的不可逆性气流受限,预防哮喘死亡。治疗措施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控制药物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重度或难治性哮喘可考虑抗IgE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可由遗传因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等引起。儿童支气管哮喘较为常见,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规范使用儿童适用的哮喘药物,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长期规范治疗可使大多数儿童哮喘得到良好控制。
2.老年人:老年人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均较常见,老年人慢阻肺往往病情较重,合并症较多,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人支气管哮喘也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3.妊娠期女性:患有慢阻肺或支气管哮喘的妊娠期女性,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支气管哮喘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哮喘控制药物,尽量使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慢阻肺患者也需谨慎用药,注意维持呼吸功能,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