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缓解慢阻肺最好的治疗方法
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和疫苗接种。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通过松弛平滑肌缓解症状,不同患者选合适剂型)、糖皮质激素(抗炎,适用于特定频繁急性加重且肺功能差的患者)、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减少炎症介质释放,适用于中重度频繁急性加重病史患者);氧疗中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血氧等,需遵医嘱选设备和流量;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等)和运动训练(步行、上肢功率车等),需循序渐进;疫苗接种中流感疫苗可减少并发症和急性加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预防相关感染,无禁忌证的患者应接种。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作用机制: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来缓解气流受限,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例如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选择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进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研究表明,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能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持续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
2.适用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慢阻肺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剂型,如对于频繁急性发作或夜间症状明显的患者,长效制剂可能更适合;对于偶尔出现症状的患者,短效制剂可按需使用。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β?受体激动剂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引起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黏液分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慢阻肺长期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通过局部作用于气道,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例如布地奈德,可显著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频率,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较低(<50%)且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联合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比单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能更好地改善肺功能和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2.适用人群:适用于有频繁急性加重且肺功能较差的慢阻肺患者。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权衡利弊,因为长期大剂量吸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等;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需密切观察。
(三)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4,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例如罗氟司特,可改善中重度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罗氟司特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
2.适用人群:适用于中重度且有频繁急性加重病史的慢阻肺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个体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需调整剂量或密切监测;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该药物可能会引起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
二、氧疗
(一)长期家庭氧疗的作用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一般推荐每天吸氧时间大于15小时,使患者的PaO?≥60mmHg或血氧饱和度(SaO?)≥90%。研究表明,长期氧疗能降低慢阻肺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延缓病情进展。
(二)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均可进行氧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氧疗设备和吸氧流量。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氧疗设备的安全性,避免发生火灾等意外;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的氧疗方式;有眼部疾病的患者吸氧时要注意眼部护理,防止眼内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三、康复治疗
(一)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通过增加膈肌的活动度来提高呼吸效率。患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2-3次。研究显示,长期坚持腹式呼吸训练能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
2.缩唇呼吸:患者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缓慢呼出,以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的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一般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均可进行呼吸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老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对于合并有骨骼肌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呼吸训练时的姿势和动作幅度,防止加重肌肉骨骼的损伤。
(二)运动训练
1.步行训练:是慢阻肺患者常用的运动训练方式。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力逐渐增加步行的速度和距离,一般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渐过渡到较长距离和较快速度的步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研究表明,规律的步行训练能使慢阻肺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提高生活质量。
2.上肢功率车训练:通过上肢的运动来锻炼心肺功能。患者坐在功率车上进行上肢的蹬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上肢功率车训练对于那些因下肢关节疾病等原因不能进行步行训练的患者是一种替代的运动方式。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需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的肺功能、体能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呼吸困难加重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四、疫苗接种
(一)流感疫苗
慢阻肺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的并发症和急性加重的风险。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流感疫苗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几率。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只要没有禁忌证,慢阻肺患者都应接种流感疫苗。禁忌证包括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接种后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二)肺炎链球菌疫苗
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以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疾病,从而降低慢阻肺患者因肺部感染导致急性加重的风险。慢阻肺患者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能有效减少肺炎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接种,但要注意疫苗的适用年龄范围和接种禁忌,如对疫苗中某些成分过敏者不宜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