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部活动时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变窄,肩峰下组织受摩擦挤压产生无菌性炎症和损伤,引发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常见肩部疾病。其病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肩部过度使用、年龄增长、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等。临床表现有疼痛、活动受限和肌力减弱。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如特殊试验)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超声)。治疗方法分为保守(休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术)两类,针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孕妇和有肩部既往病史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要点。
一、定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指的是在肩部活动过程中,肩峰(肩胛骨肩峰端)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变窄,肩峰下组织(如肩袖肌腱、滑囊等)受到反复的摩擦、挤压,从而产生无菌性炎症、损伤,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解剖结构异常:部分人存在先天性肩峰形态异常,如Ⅲ型肩峰(钩状肩峰),会使肩峰下间隙更狭窄,增加肩峰下组织受到撞击的风险。另外,肩锁关节增生退变、肩峰骨折后畸形愈合等也可能导致肩峰下空间减小。
2.肩部过度使用:长期从事过头运动的职业人群,如游泳运动员、棒球投手、油漆工、建筑工人等,肩部反复进行上举、外展等动作,容易使肩峰下组织受到不断地摩擦和撞击,进而引发该综合征。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袖肌腱会出现退变、弹性下降等情况,其抗压和耐摩擦能力降低,使得肩峰下撞击的易感性增加。一般5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4.性别差异:女性由于肩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从事相同的肩部负荷活动时,肩峰下组织受到的应力可能相对更大,患病风险也可能相对较高。
5.不良生活方式: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如含胸驼背;或者睡眠时习惯长时间压迫一侧肩部等,都可能改变肩部的力学平衡,导致肩峰下间隙内压力分布异常,增加肩峰下撞击的可能性。
6.病史影响:既往肩部受过外伤,如肩袖撕裂未得到及时恰当处理,肩部结构稳定性被破坏,会改变肩部的运动轨迹,增加肩峰下撞击的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早期多表现为肩前方或三角肌区域的钝痛,活动肩部时疼痛加重,尤其是在做上举、外展动作时。疼痛可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更加剧烈,持续时间也会延长。
2.活动受限:患者肩部的主动活动范围会不同程度地受限,常见的是上举、外展和外旋动作困难。例如,患者难以将手臂举过头顶去拿高处的物品,穿衣、梳头、扎头发等日常动作也会受到影响。但在被动活动肩部时,活动范围可能基本正常。
3.肌力减弱:由于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过程中可能受到损伤,会导致肩部相关肌肉力量减弱,尤其是外展和外旋力量。患者在进行肩部受力的动作时,会感觉使不上力气。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肩部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观察肩部的外观有无肿胀、畸形;触诊肩部各部位有无压痛,肩峰下间隙压痛是比较典型的体征;同时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如Neer试验、Hawkins试验等。Neer试验是将患者的手臂前举并内旋,若出现肩部疼痛则为阳性;Hawkins试验是将患者的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屈曲90°,然后内旋肩关节,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些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肩峰下撞击。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肩部骨骼的形态和结构,观察肩峰的形态、有无骨质增生、肩锁关节是否退变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能够清晰地显示肩袖肌腱、滑囊等肩峰下组织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超声检查则具有操作简便、可动态观察等优点,也能较好地显示肩袖和滑囊的病变。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休息:让肩部得到充分的休息是治疗的基础,避免过度使用肩部,减少引起疼痛的动作,如避免长时间的上举、外展等。例如,运动员在患病期间应暂停训练;办公室职员要注意调整工作姿势,定时休息,避免肩部持续处于疲劳状态。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冰敷、超短波、超声波、按摩等。热敷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冰敷则在疼痛急性发作时使用,能减轻炎症和疼痛。物理治疗可以改善肩部的症状,促进组织的修复。
康复训练:由专业康复医生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肩部肌肉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如进行耸肩、肩部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运动,逐渐增强肩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肩部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但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加重损伤。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来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将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肩峰下间隙,起到快速抗炎、止痛的作用。
2.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肩峰成形术,即通过去除部分肩峰骨质,扩大肩峰下间隙,减少肩峰下组织的撞击;同时,若存在肩袖撕裂等损伤,还需要进行肩袖修复手术。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保守治疗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康复训练导致骨折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充分考虑手术的耐受性和风险。术后康复过程相对较长,要加强护理,防止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和肌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相对较少。若怀疑患病,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方法,避免手术对骨骼发育造成影响。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训练强度不宜过大,同时要注意关注孩子的疼痛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调整。
3.女性: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肩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康复训练中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地加强肌肉力量。另外,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对疼痛更敏感,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该时期的疼痛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4.孕妇: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很多药物治疗受到限制。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应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方法。若疼痛严重需要使用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孕妇身体重心改变,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5.有肩部既往病史患者:对于有肩部外伤史、肩袖撕裂史等的患者,复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当前症状进行治疗外,还要考虑既往损伤对肩部结构的影响。康复训练时要注重恢复肩部的正常力学平衡,提高肩部的稳定性,减少再次患病的可能性。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类似既往损伤的症状复发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