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慢阻肺症状
慢阻肺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其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风险因素,诊断靠肺功能等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戒烟、避免有害颗粒气体、呼吸康复训练、接种疫苗,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慢阻肺的定义与症状表现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初为间断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其他症状,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二、慢阻肺的风险因素
1.年龄因素:多见于中年以后发病,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这与长期的呼吸道损伤累积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肺部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
2.性别因素:一般男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吸烟率较高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当然女性也可能因二手烟暴露、室内外空气污染等因素患病。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和室内空气污染(如烹饪时产生的油烟、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增加慢阻肺发病风险。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煤矿、金属矿、棉纺织业、化工行业等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粉尘、烟雾、刺激性化学物质等,可损伤气道和肺组织,导致慢阻肺发生。
4.病史因素:有呼吸道感染史,尤其是儿童时期有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史的人,成年后发生慢阻肺的风险增加;有哮喘病史的人,如果哮喘控制不佳,也可能发展为慢阻肺。
三、慢阻肺的诊断方法
1.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存在气流受限。通过肺功能检查还能评估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根据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将慢阻肺分为不同等级:轻度(FEV?≥80%预计值)、中度(50%≤FEV?<80%预计值)、重度(30%≤FEV?<50%预计值)、极重度(FEV?<30%预计值)。
2.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肺纹理减少等,但X线检查对慢阻肺的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3.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价值,有助于慢阻肺的鉴别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4.血气分析: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等情况下,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有无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类型(Ⅰ型或Ⅱ型)及酸碱平衡紊乱情况。
四、慢阻肺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戒烟:戒烟是预防和控制慢阻肺的重要措施,戒烟可减缓肺功能下降的速率,即使已经发生慢阻肺,戒烟也能延缓其病情进展。对于吸烟者,应积极鼓励其戒烟,可通过提供戒烟咨询、药物辅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等)等多种方式帮助其成功戒烟。
2.避免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尽量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在雾霾天气时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合适的口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使用清洁燃料等;避免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若因工作原因无法避免,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等。
3.呼吸康复训练
呼吸肌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增加气道阻力,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以利于肺泡气体排出;腹式呼吸是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膈肌收缩,腹部手向上抬起,胸部手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手自然下陷,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慢呼气,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肺功能,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
4.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一般建议慢阻肺患者在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年龄≥65岁的患者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肺炎球菌疫苗: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慢阻肺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肺炎球菌感染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
五、慢阻肺的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支气管扩张剂
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症状,有短效和长效之分,短效制剂按需使用缓解急性症状,长效制剂用于长期控制。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噻托溴铵为长效抗胆碱能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
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通过抑制PDE-4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舒张支气管。
2.糖皮质激素
对于重度且反复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福莫特罗氟替卡松等,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改善生活质量,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可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改善咳嗽、咳痰症状。
六、特殊人群慢阻肺注意事项
1.儿童慢阻肺: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如果有反复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诊断。儿童慢阻肺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等,药物治疗应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慢阻肺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慢阻肺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康复训练方面,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不适。
3.妊娠合并慢阻肺患者:妊娠期间慢阻肺患者的管理较为复杂,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戒烟、呼吸康复等仍应积极进行,药物治疗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应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治疗。
4.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慢阻肺患者:此类患者在治疗慢阻肺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如β?受体激动剂可能导致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需密切监测心血管功能,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