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有哪些
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肌肉萎缩等)和踝关节屈伸锻炼(促下肢远端血液循环、防深静脉血栓等);中期有膝关节屈伸锻炼(渐增屈伸角度)和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维持膝关节稳定等);后期有步态训练(助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等)和负重训练(渐增下肢负重促骨折愈合等),不同人群和病史患者锻炼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原理与方法:在骨折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患者仰卧位,尽量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等长收缩时肌肉纤维虽不缩短,但能维持肌肉的紧张度,有助于保持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由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增加强度;老年人则要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早期的等长收缩锻炼可以更快地恢复肌肉功能;而对于运动员等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早期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是为后续更强度的康复锻炼打基础,但要注意避免因肌肉力量过早恢复而导致不恰当的活动。
病史相关: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早期锻炼要注意监测血糖,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在锻炼前后可适当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锻炼强度,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锻炼时的心率变化,避免心率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率监测,将心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踝关节屈伸锻炼
原理与方法:患者平卧,缓慢屈伸踝关节,尽量使脚尖向上勾(背伸),然后尽量使脚尖向下伸(跖屈),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踝关节屈伸锻炼可以促进下肢远端的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儿童进行踝关节屈伸锻炼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由家长协助或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动作粗暴导致损伤;成年人可自主进行,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老年人由于关节灵活性下降,要缓慢进行,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关节损伤。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踝关节屈伸锻炼有助于缓解下肢疲劳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对于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踝关节屈伸锻炼可以提高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
病史相关:对于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早期的踝关节屈伸锻炼要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进行,避免因不当的活动导致血栓脱落;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踝关节屈伸锻炼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因骨质脆弱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可适当配合补充钙剂等治疗措施来增强骨质。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锻炼
原理与方法:可在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患者可采用仰卧位,利用重力或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膝关节屈伸。例如,患者仰卧,小腿下垂,在重力作用下使膝关节逐渐屈曲;或者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用手辅助小腿缓慢下垂以增加屈曲角度。每次屈伸锻炼可进行15-20次,每天3-4组。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儿童在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时,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愈合速度来调整锻炼强度和角度,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加大角度,但要注意不要超过耐受范围;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要缓慢增加角度,防止关节损伤。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喜欢运动的人群,中期的膝关节屈伸锻炼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为后续恢复运动能力做准备;对于长期卧床的人群,中期的膝关节屈伸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预防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病史相关: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中期康复锻炼时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和活动强度,避免因锻炼导致关节炎症加重,可配合使用一些物理治疗方法辅助康复;对于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在锻炼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根据既往损伤的情况调整锻炼方案,避免再次损伤膝关节。
2.直腿抬高锻炼
原理与方法: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下肢抬起约30度,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儿童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时,要注意力量的控制,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腰部等部位的不适;成年人可逐渐增加抬高的高度和力量;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减弱,要适当降低难度,如可以先从较低的角度开始练习,逐渐增加。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从事需要良好下肢力量工作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直腿抬高锻炼可以有效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运动表现;对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直腿抬高锻炼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下肢疲劳。
病史相关: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直腿抬高锻炼要注意锻炼的角度和力度,避免因锻炼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加重,在锻炼过程中如果出现腰部疼痛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对于有髋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直腿抬高锻炼时要注意髋关节的配合情况,避免因髋关节问题影响锻炼效果或导致髋关节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锻炼方案。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上)
1.步态训练
原理与方法: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可在平坦的地面上,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行走训练。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伐均匀,先从短距离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儿童在进行步态训练时,要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确保安全,根据儿童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逐步增加行走难度;成年人可自主进行步态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要更加谨慎,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步态训练,必要时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平时活动量较大的人群,后期的步态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回归到之前的生活方式;对于长期依赖轮椅等辅助器具的人群,步态训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站立和行走,提高生活质量。
病史相关:对于有帕金森病史的患者,步态训练时要注意其特殊的步态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训练起步、转弯等动作,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平衡和安全,避免摔倒;对于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步态训练要结合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促进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可配合康复训练中的平衡训练等综合措施来提高步态训练的效果。
2.负重训练
原理与方法: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增加下肢的负重。一般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让患肢承担部分体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比例。负重训练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进一步愈合,增强下肢的力量和稳定性。儿童进行负重训练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骨折愈合和骨骼生长情况来确定负重的程度,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成年人可根据骨折愈合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来逐步增加负重;老年人由于骨骼质量下降,要更加缓慢地增加负重,密切观察骨折部位和下肢的反应。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后期的负重训练有助于恢复下肢的负重能力,适应工作需求;对于肥胖人群,负重训练可以帮助减轻体重对下肢的压力,同时增强下肢力量,促进体重控制和下肢功能恢复。
病史相关: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负重训练要特别谨慎,要在增加负重的过程中密切监测骨密度等指标,避免因过度负重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加重骨质疏松情况,可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对于有糖尿病足病史的患者,负重训练时要注意足部的保护,避免因负重不当导致足部溃疡等并发症加重,要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辅助器具,确保足部的舒适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