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有什么区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均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二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管理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COPD发病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慢性炎症及长期暴露有害颗粒或气体有关,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肺功能检查示持续气流受限;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发作性伴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肺功能有相应改变。治疗上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有不同措施,哮喘需脱离变应原、药物及免疫治疗并长期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有吸烟史人群各有其诊疗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有关,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如吸烟、空气污染等)是主要诱因,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导致持续气流受限。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变应原、感染等)有关,接触变应原等触发因素时,气道炎症细胞活化、介质释放,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慢阻肺:
症状:慢性咳嗽,初为间断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逐渐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随疾病进展出现肺气肿体征,如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支气管哮喘:
症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有些青少年患者,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可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三、辅助检查
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持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表现为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
胸部CT检查:CT检查可见慢阻肺患者肺野周围区域肺气肿更明显,对鉴别肺气肿亚型及评估肺气肿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和呼气峰流速及其变异率测定。通气功能检测在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FEV?/FVC、FEV?%预计值等均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证实气道高反应性)。
胸部X线检查:哮喘发作时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变应原检测:可通过皮肤变应原测试、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等发现患者的变应原,明确哮喘的致敏因素,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变应原及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阻肺:
诊断: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备条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0.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鉴别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等疾病鉴别。例如,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而慢阻肺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长期吸烟史,气流受限多为持续性;支气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多有心脏病病史,心脏检查可有异常,BNP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支气管哮喘: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变应原检测等进行诊断。典型的哮喘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的可逆性,即可诊断为哮喘。
鉴别诊断:需与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性疾病等鉴别。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作时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常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上气道阻塞性疾病如气管支气管结核、肿瘤等可引起气道狭窄,出现呼吸困难,但多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气管镜检查可发现气道内的病变。
五、治疗与管理
慢阻肺:
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药物治疗,如支气管舒张剂(短效β?受体激动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长期家庭氧疗,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低流量吸氧、抗生素(如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等。
支气管哮喘:
治疗:
脱离变应原:如能找到变应原,应避免接触。
药物治疗:包括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等)和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
免疫治疗:分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如使用卡介苗素、胸腺肽等),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用于变应原明确但难以避免的哮喘患者。
管理: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应了解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掌握哮喘的日常管理技能,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监测哮喘发作的日记、了解哮喘加重的预警征象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等。同时,应定期复诊,评估哮喘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多与遗传因素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儿童支气管哮喘较为常见,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治疗上更强调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例如,儿童哮喘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时,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并注意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人慢阻肺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时,应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同时,老年人在生活方式上应注意保暖,避免接触冷空气等诱发因素,适当进行呼吸康复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哮喘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因为哮喘控制不佳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哮喘控制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有吸烟史人群:吸烟是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吸烟史人群无论是患有慢阻肺还是支气管哮喘,都应坚决戒烟,戒烟可减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同时,戒烟还能降低其他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等。



